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凤凰网商业 > 财经 > 正文
蔡澜:坚持自我 作人生的先行者

2015年01月25日 22:27
来源:凤凰财经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披星戴月地“讨”生活,百无聊赖地“熬”生活,这是都市中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在这个崇尚财富和成功的世界,很少会有人会拿“快乐”作为择业的标准。但却有这么一个人,不仅一生爱玩,更是将每一件“好玩”的事都发挥到极致,将“享受人生”做成了正业。他就是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

 

在好友金庸的眼中,蔡澜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见识广博之上,电影、诗词、书法、金石、饮食之道,无一不懂,而是都是第一流的通达水平;更表现在其豁达的处事之道上,无论遭遇何种不如意,都能泰然处之,一笑而过。

在70多年的人生中,蔡澜的职业角色历经电影制片、监制、专栏作家、主持人、美食家、商人等多种角色变化,但每一次选择都不是盲从,而是在变化中长期保持前进的心态,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

认定了方向就要做到最好

说起蔡澜,熟悉电影的人不免会将他与一个名字联系起来——成龙。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蔡澜相继在东南亚最大的两大电影制片厂邵氏和嘉禾担任监制长达40年,曾任嘉禾电影公司的副总裁,可以算是位重量级的人物。

由他经受的数十部影片中,又以《龙兄虎弟》、《福星高照》、《城市猎人》等由成龙主演的系列电影最为脍炙人口,以至于人们总将成龙的电影打上“蔡澜监制”的金字招牌。

在业内,蔡澜不仅善于制作电影,更以影痴所著称。他自己曾经说过,“如果说全世界看华人电影最全的是邵逸夫,那看中外电影最全的可能就是我了。”

这句话并不是妄言。蔡澜对电影最初的恋慕可以追溯到儿时最早的记忆。上世纪40年代,蔡澜出生在新加坡的一座戏院楼上,父亲曾在邵氏片场工作,所以从小就耳濡目染,结下了银幕之缘。

“我年轻的时候最沉迷的事情就是电影,沉迷在戏院和书本里面,在黑暗中欣赏一部部影片,有时一部电影就能看几十次。”蔡澜回忆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大师,这些大师就都成为我的朋友了。”

从那时起,蔡澜就发现自己并不满足于做一个看客,而是要把电影这一行彻底弄明白,成为一个真正懂电影,能够与大师对话的人。为了看懂电影对白,还是中学生的蔡澜每天辗转于不同的学校选修中文和英文,而在看完电影后又忙不迭地搜集一切相关的书本资料,整理了洋洋洒洒数十册各国导演监制及演员资料。

早在中学时期,蔡澜在报纸撰写影评获得的稿酬已相当丰厚,而凭借父亲在片场的关系在电影界得到一份工作也不是难事,而这些都不是蔡澜所真正追求的。

在他看来,从事任何职业都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有没有足够爱,只要是自己认定的方向,就不要担心别人是不是认同,即使是外人眼中“不务正业”的事情,只要能够钻进去做,做到专业,就无愧于心了。

蔡澜最爱电影,就要去最专业的地方,学到最先进的电影拍摄技术。在18岁时,蔡澜决定前去电影处于黄金时期的日本攻读电影编导科。在读书期间,他还同时兼任邵氏公司驻日本经理及翻译,将日本的好片子买来,在香港放映,还以影评家的身份担任多届影展的评审员。

就是因为太爱电影了,在学成定居香港之后,蔡澜并不满足于导演这个角色。在他看来,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极致。做导演能够掌控电影拍摄的完整过程,从最初一个故事的孕育,到请编剧写分场大纲,再到物色最适合的导演和演员,包括制定预算、后期配音、海报制作、影片发行、版权售卖等等,这远比导演的工作有趣得多。

在制作人的位置上,一干就是40年。但做了那么久,蔡澜也渐渐发现,当电影制作变得越来越商业,当群体的智慧被少数人所抹杀,现在的电影已经不是自己曾极力追求的纯粹艺术了。

“一开始我还考虑艺术的事情,后来我发现做电影和艺术无关。我要考虑的就是能不能收回钱,压力很大。不是我喜欢做的事。”

既然已经不再喜欢电影的工作方式,也无可能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电影,那么就离开吧。蔡澜这一次转身走得绝然,与当年选择踏入电影时一样,无怨无悔。

用做研究的态度打磨美食

从电影人转变成为美食家,对于蔡澜来说与其是转折,不如说是回归。

许多年前,蔡澜带着父母在香港吃饭时,曾遭遇过态度恶劣、菜品糟糕的店家。从那时起他就想,如果成为了一名美食家,以后带着父母进饭馆时,就能被店家当成贵客般礼遇。

话虽如此,从80年代起提笔撰写美食专栏,到90年代开始主持美食节目,蔡澜之所以能在美食界声名鹊起,与做电影时养成的习惯一样,离不开勤与真两个法则。

在高产时期,蔡澜每天都要完成报纸专栏写作,每周还要为6-7本杂志写稿,如今速度已经“放慢”到每周两篇专栏,但出书不断,至今已超过200本,多以介绍美食为主。大量写稿的压力自然不小,但蔡澜从不觉得有什么压力,他相信只要自己做事认真,不浪费时间,就自然会得到很大乐趣。

而说到蔡澜在美食节目中的权威形象,很多人会联想到2012年他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所担任的总顾问角色。实际上,蔡澜从1998年在无线电视主持《蔡澜叹世界》至今,亲自操刀主持的十多档电视节目中不少都是TVB周收视率排名前五的常客,尤其是2008年推出的《蔡澜叹名菜》最高时曾取得了32%的收视率。

有人说,蔡澜之所以能够成为美食家,是因为他有一个好奇的胃,可以吃遍天下美食。确实,早年担任电影制片在国外取景时,蔡澜就广泛涉猎了来自日本、泰国、南斯拉夫、西班牙等地的美食。更难能可贵之处,是他不挑有名气的、昂贵的餐厅,还是花功夫研究哪一家做的更好,原因在哪里。曾经为了一碗最好吃的越南牛肉河粉,蔡澜专门前往法国、美国和香港寻觅,最终在澳大利亚找到了最令他满意的河粉。

他也曾将研究美食的态度与日本人校对字典的谨慎程度相提并论,不仅对内容反复校对,对与字典的纸张选择也反复考量,以保证读者翻阅时的手感。

在评价《舌尖上的中国》时,他表示关注细节是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原因所在,“为什么这个节目受欢迎,是因为它的制作做得很好,东西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得好一点。不要抱着差不多就好了的心态,不要整天想着去偷工减料。”

随着美食节目的热播,许多观众在一饱眼福的同时,也希望蔡澜能够带他们身临其境。于是,从2007年起蔡澜成立了旅游公司,本着“让客人开心”的原则开始为客户专门定制美食旅行路线。

作为商人的蔡澜在挑选食谱时,也没有改变做美食家时的严苛态度。不同于普通的游山玩水,他会根据食材生长的时间挑选旅行路线,提前到场地试吃,并找到当地资历最深的厨师精心加工食物。

这也是蔡澜的人生之道,无论是做电影还是做美食都有不易之处,但难的是从每一件事中都能品味出乐趣。

潇洒自如的名士风范

作为多年的友人,金庸将蔡澜比作自己笔下的令狐冲和段公子。虽不是主流文化中被推崇的风流名士、乌衣子弟,也不贪慕尘世间的功名利禄,却自有让人过目难忘的渊博才情和潇洒气概。

“我喜欢和蔡澜交友交往,不仅仅是由于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对我友谊深厚,更由于他一贯的潇洒自若。好像令狐冲、段誉、郭靖、乔峰,四个都是好人,然而我更喜欢和令狐冲大哥、段公子做朋友。”金庸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

他喜欢看书,而且什么书都看,包括怎么做酱油;他精通书法,却从不把自己当成书法家;但会多国语言,却自嘲都是“点菜语”;他学画画,但只要求自己懂得运用色彩即可,将兴趣变为工作是他的终极目标。

如此潇洒豁达的性格却并非先天就有。回顾自己的人生时,蔡澜承认自己小时候也跟普通人一样,有着扭扭捏捏的习性,但硬是要求自己改了这个缺点,做一个简单快乐的人。“因为我发现,扭捏的自己并不愉快,我很困扰,我就问自己,不要困扰了好不好,我的回答是好,就往简单的方向,往快乐的方向去想,这就对了嘛。”

无论是在私底下,还是在职业环境中,蔡澜都是一个不按传统出牌的,特立独行的人。他从未将赚钱与否当作自己是否做某一件事的先决条件,反而认为“赚钱是很闷的事”。相反,在事业的每个转折点,他都追问自己,是不是快乐,能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

这不仅是他本人的人生态度,在遇到别人抱怨人生时,蔡澜也会批评他们是在庸人自扰,“不要先考虑这件事是不是值得做,是不是适合作一份职业。你恋爱的时候会不会考虑那么多呢?做一个传统的、严肃的中国人真的很快乐吗?不会吧。做人要考虑到快乐。”

只要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就绝不盲从别人眼中的康庄大道,选择一条快乐的道路,在自己的领地作一名先行者,这是蔡澜多年跨界电影、美食等不同领域的动力所在,也是一辈子的为人之道。

标签:人生 蔡澜 电影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