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纪录片总导演、《舌尖2》导演丁正
继“高考生”和“富士康”之后,《舌尖》2导演丁正的下一部作品将转向医生。9月3日,由凤凰网和丁正团队共同制作的五集系列纪录片——《医》即将在上海正式公映。在拍摄间隙,记者在工作室内专访到了刚从医院调研回来的丁正,听他讲述舆论中饱受攻击的“白大褂”在真实生活中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辛酸苦辣。以下为采访对话的精华摘录。
现代医学的困惑:医生只是去找病,而他不爱人
问:相信大多数人了解您是通过前段时间在社会广受好评的《舌尖》2,是什么让您将关注点转向了医生这一群体?
答:因为我做舌尖的时候就关注了很多社会性的话题,比如说高考、富士康和陪读家长的故事。我本身就喜好这些社会热议的题材,当接到关于医生的纪录片项目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比较有意思。因为医生确实是比较热议的话题,不管是从媒体的角度还是从电影的角度,都有各种说法,抱怨、冷嘲热讽或者贬低医院和医生。
另外,为什么我想做这个纪录片?因为之前了解医生的资料和访谈对话,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我们回过头来看医学进程,西医已经有2千多年的历程了,而到个人层面来说,医生要耗费7-10年的时间才能坐在那儿和你说话,所以有时候病人觉得你只给我5分钟就把我打发了,但实际上这也是他耗费了10年的学习和经验。病人不理解背后的层面。
现代医学最大的一个困惑和矛盾点就在于,医学越来越发达,用了愈加多的高科技器材检测病因,那导致的问题就是患者和医生的沟通缺乏。现在有了器材,他只是用冷冰冰的器械去检查,这中间隔了两样实物——机器和病,很多情况下面临的问题是医生只是去找病,而他不爱人,这样一下子把医生和病人的距离拉的特别远。病人感觉不到医生的态度,医生也不知道病人真正的想法,所以希望能通过类似这样的片子,在冷冰冰的医院里面加入点人文和柔软的东西,让人们知道,医患关系可以回归到最原生态的状态,人和人的沟通是最直接的肉体对肉体、视线对视线,而不是阻隔在医疗器械或者说技术层面。
国外就医经历:不会这么焦虑,不会受委屈
问:您本人以往对医生有哪些了解?能否分享一些您在国内外就医的亲身经历?
答:事实上我不太想进医院,从小对医生有一种心理恐惧感,尤其是牙医,进到医院、闻到药水的问题会不舒服。现在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能少去医院就少去医院,从我个人角度来说。
我觉得就医的环境完全是两种世界。我在国外也看过牙医、验过血,基本上电话预约告诉你什么时候去,不会有长长的排队,医生就已经等在那里了,很井然有序。不会像我们这儿的公立医院、三家医院,有这么多人在等着叫号。医生说实在的因为病人太多,也没办法和你说很详细的话。可能你排队一两个小时,而医生只说了5分钟就打法了。那你会觉得太不值了,是不是不公平?国外的话预约时间不仅讲定,它还会告诉你这次就诊需要多少时间,这个时间会全部充满。所以在那里的医院你不会这么焦急,不会受委屈,会比较满足。
调研中的医生:特别科学化,也特别感性
问:您之前拍《舌尖》II时曾经花了半年的时间匿名去各地挖掘故事,那么此次为《医》系列纪录片做前期准备时,您是如何寻找到理想的故事人物的?是否有碰到过哪些困难或阻碍?
答:这个项目的调研和舌尖不太一样,因为凤凰网做了很多医院和人员的筛选,帮我们做了很多前期的铺垫工作,把广泛的目标聚拢到某些科室、医院和医生上面,这样可以更有效的把整个制作周期缩短。因为网络传播就是要快、准、狠,那么在调研的时候要尽可能在有效的时间里比较稳妥的找到拍摄对象。再大的筛选之后,[分集]导演会和目标医院的医生一对一的聊他们背后的故事,往往是在3、4个医生对谈之后才可以确定下来到底要拍谁。这个过程短则半个月,长则一个月到两个月。
问:在普通人看来,医生这个圈子是相对封闭的,有种神秘色彩,您是如何深入到这个群体,并获取他们信任的?是否有哪些话打动了他们?
答:医生既是特别科学化的专业,也是特别感性的、善沟通的工作。第一印象肯定比较严肃内敛,都有防备心嘛,他不会马上敞开心扉和你讲特别个人的事。这个时候就需要采访和聊天的技巧。就像我们在做《舌尖》的时候,总导演程小青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经验:在采访的时候想要让对方打开心扉,你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他当成你的恋人,想尽一切办法讨他开心,用一些不太严肃的话语去和他聊,那样才能让他敞开心扉,告诉你他是怎么想的,而不是戴个面具绷着脸。
我们会观察他办公室的陈设,比如喝茶还是咖啡,比如抽烟,你是真的在生活上抽烟还是压力很大想要释怀,这种时候他就会和你说做手术特别累的情况下需要手段去缓解压力,有时候简单的洗澡冲凉都特别容易让自己放松下来。类似这样的小细节而不要直切主题。
私底下的医生:闲下来的时候都不会生活了
问:主流媒体在报道医生时往往集中在“伤医”、“过度医疗”、“红包”这些话题,而在影视剧中,对医生形象的塑造又显得过于浪漫理想化。你觉得这些描述与你接触的医生比有哪些不同?
答:医生的私人生活可以说特别少,因为本身的工作强度超乎一般,他不是一般的上班族。有时候他是轮班休息,几天才可以休息一天或者半天,就算回到家里,一个电话来了你还是得奔回医院去面对特别需要治疗的病人。所以医生的手机必须随时开着,很多医生就把家放在医院的附近,为的就是能最快时间赶到医院。他没有办法陪家人去旅行远足,可能只有退休了才可以。有的医生喜欢做科研,但也不能占用平时的工作时间,只能在周末做科研或者开研讨会,这就导致本身就少的休息时间更加少。很多医生甚至看到他们说,当真的有机会闲下来休息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怎么生活了。唱K觉得没兴趣,看电视觉得浪费时间,不由自主又是看医学的东西,最后发觉不会生活了,很无奈。
面对外界:医生很尴尬,也很无奈
问:医生之间平时会谈论到外界对他们的评价吗?
答:他们肯定会讨论。事实上这种投入和议论对医生已经很常态化,他们已经不太在意这些,很多人依旧埋头做他们的工作。因为很多时候你不能为了回应这些事而停下来手头的事,而这些事更重要,不然就没法工作了。
他们其实很多时候很尴尬很无奈的摇头,他们觉得外界的误解实在是太重了,媒体的报道也太片面,他们希望够有一个更中立的声音为他们说一点话。现在大多数都站在病患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不是医生的角度,他们反而变成了弱势群体。
问:很多医生选择了沉默,这是否也加剧了外界对他们的误解?
答:沟通特别重要,往往有时候年轻医生只知道去看病,而没有意识到病是在人的身。这个人是活生生的,你是在给一个人作手术,你得和人,和家属沟通。比如另外一个故事,心脏科的。有时候手术要花费很长时间,7、8个小时,家属在外面走廊里等着,年轻医生不注意到沟通重要性的时候,他就一直投入在做手术里面,一直不出来。事实上他很努力在做手术,但里面家属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当手术完成,医生很累,但病人还是没有救回来,这时候家长等了这么长时候等到了人死了,这是多么重大的打击。而有经验的医生会时时刻刻和家属沟通,告诉他们病人好转的几率和手术进行的程度。递进信息的过程中,家属的心理准备和心情也会更缓和,哪怕到最后还是没有救回来,他还是会看到医生的努力,会平复自己的心情。
最深的印象:有人情味的故事其实有很多
问:在拍摄这段时间,您与各地区和科室的医生亲密接触下来,感觉他们是怎样的一些人?能否给我们描述一些让您印象最深的人物或者故事?
答:印象深的特别多,比如说儿童医院的大夫和小患者之间。因为孩子和他们有长期医患关系,因为白血病需要花长时间去治疗,他们和病人、和家长都有5年左右的接触时间,他们的病房都和普通病房不一样,有孩子的装饰品。有时候孩子可以比普通病人更加坚强,比如做穿刺的时候,成年都难以忍受的疼痛,孩子反而耐力更大,超乎想象。当他在手术前后仍然显露出天真浪漫的笑脸和童言无忌的话语,这个特别打动人。孩子还喜欢画画,他有时候会对喜欢的医生说“我给您画一个画像吧”,就把医生的形象画出来,太贴在走廊的墙上,把这个科室装饰的特别五颜六色。
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的事医生会召集开家长会。这是只有在学校才会做的事情,但是医院的病房里,医生会定期开家长会,像汇报成绩的一样的汇报孩子现在的境况和治愈可能性,特别像一个温暖的小世界。在这里可以感受到特别多的人情味。
问:在医生圈中也有一些调研,很多医生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并不乐观,甚至有人不想让子女以后再做医生了。
答:我觉得大部分的人都特别积极,觉得从客观上来讲,医生这个职业是特殊的,是受人敬仰的。当他做完手术、看好了一个病人,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普通人不能体会到的。其实它并不在乎职称能评到多高,它在乎的是看好病人那一刻的开心,这特别人性化。
医生的幸福:让所有人都健康是最满足的事,当然这很难
问:在拍摄《舌尖》后您曾经说过,这不是一部美食片,而是透过三餐体现普通国人的幸福感。那么对于即将上映的《医》来说,您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表达出哪些话外之音?
答:作为病人,最大的幸福就是身体健康、能够治愈自己的病人。这是他们到医院去的唯一和最终目的。他不是没事到医院和医生聊天的,他就是希望有的放矢的把自己的病根去掉。而医生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人保持健康的身体。让所有人都健康对医生来说是最满足的事,当然这很难,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很漫长。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摩擦。
问:9月初这部纪录片即将迎来首映,您希望观众是抱着怎样的心态来观看?
答:我希望观众会抱着看有意思的故事的心态来看。它首先是一个有意思的纪录片,然后它拍的是医生,所以不要特殊的强调医疗,只是这个人他处在的工作环境是医院。对我来说,“人”的故事会更重点。人是立体的、多维的,它有它的坚持,但是也有抱怨和无奈,我希望能够通过这片子让更多人看到更真实的中国医生的形象。而不是像有些内容一样,特别高大全,或者是贬低的很不堪。我们觉得我们的片子是用客观中立的第三方视觉来呈现你身边的医院和医生。
其实在医生的纪录片里,医生的工作流程、医生的设定都不重要,观众大多数已经都知道这些是什么样了。真正要展现的是,我们怎么样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去看待片子里的主人公——医生,他有他的酸甜苦辣、七情六欲,他为什么在这么大压力的情况下还坚持做这份职业,这是有意思的事。
其实推广来看的话,我们可以把医生看待任何一个职业的你我他,大家都会遇到种种压迫和无奈,但是大家都在人生轨迹上往前走,这是有意思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