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镜头如何拍的? “舌尖2”背后的高科技
一个多月来,每个周五的晚上,都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接受全国观众检验的时刻。群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他们总是能够及时发出给力的吐槽,或是从某个稍纵即逝的瞬间中扒出可疑的画面。
《时节》一集的分集导演拍摄水下画面。
用于航拍的六翼飞行器。
GoPro相机。
一个多月来,每个周五的晚上,都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接受全国观众检验的时刻。群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他们总是能够及时发出给力的吐槽,或是从某个稍纵即逝的瞬间中扒出可疑的画面。在享受着口舌愉悦的同时,很多观众也时常会产生好奇,片中一些看上去不可思议的镜头,究竟是如何完成的?
换一个视角看“舌尖”,这场视觉盛宴的幕后竟然也是一次高技术含量的挑战。
窥镜探秘白蚁“宫殿”
深入结构复杂的洞穴内,观众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微小的白蚁竟然看上去清晰不已——上周五晚播出的《舌尖2》的《秘境》一集,这段镜头一度让观众产生了“《动物世界》既视感”。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就是这么一组效果并不生疏的画面,在中国纪录片史上却是难得一见的。
拍摄这组画面时,《舌尖2》总导演陈晓卿曾要求,“要把白蚁巢穴拍得如同宫殿一样”。但是对于分集导演刘硕来说,这却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不能直接打开白蚁巢穴拍摄,那样白蚁早就跑光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导演组专门找来了一种直径只有3至5毫米的窥镜,探进蚁穴进行拍摄。刘硕介绍说,当时他需要一边盯着窥镜拍摄的画面,一边操作控制台调整拍摄角度,经过反复多次测试,才终于拍到了这组白蚁活动的画面。
在这一集中,另一个令人直呼惊艳的画面,当属新疆和田馕的烘烤过程。这一段落中,置身馕坑中的面饼在180摄氏度高温下慢慢鼓起,颜色也由白变成焦黄,着实令人垂涎。很多人想不通,摄像机是怎么藏进密封的馕坑的?刘硕揭秘说,摄制组其实是将馕坑劈开,在坑底埋上摄像机,外围再敷上泥土,才窥探到馕坑内部的奇妙变化。刘硕说,他们必须小心计算好摄像机与炉火之间的距离,才能确保机器不会被高温烤坏。
挂面长镜头原是航拍
在《舌尖2》第二集《心传》中,陕西五堡县挂面爷爷家的故事,以一个长达17秒的长镜头收尾。镜头从挂面爷爷的儿子端着新做的挂面走出门开始,扫过一排排挂在院子里的挂面,随后缓慢拉升,掠过正在吃饭的一家人,到达小院二楼的高度,并继续攀升后退,直到整个小院、村落、高原的全景,都在画面中一览无遗。
这个一镜到底的长镜头,被不少观众看作是《舌尖2》里最令人难忘的瞬间之一。问答网站“知乎网”上,有不少观众都在询问,这个画面是如何拍成的?
据该集分集导演陈磊透露,这个镜头其实是请来专业航拍团队,用六翼飞行器拍摄而成的。陈磊说,这个镜头在拍摄前经过了仔细设计,“我一开始希望能有这样的一个画面,所以跟航拍团队讲了需要的飞行轨迹,再由他们负责操控。”
这种六翼飞行器,飞行时稳定度较高,搭载一台带有摄像功能的微单相机,最高可飞行至海拔为1000米的高度。据航拍公司介绍,租用六翼飞行器一天的费用大概在15000元,其中还不包括飞行团队的食宿费用。陈磊透露,为了控制预算,制片人要求《舌尖2》每集只能有一个地点使用航拍,陈磊思索再三,最后才决定将这个宝贝用在挂面爷爷的故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