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有力地促进了成都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显着提高。消费模式也逐渐改变,过去较为少见的汽车等消费品,已经开始进入普通农户家庭,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好帮手。
A唐群芳
住进新居用上电脑,还准备买辆小车
调查地点:双流县三星镇南星村
收入对比:以前种地,一年收入全家只能维持生活;现在丈夫包工每月收入7000-8000元,她和女儿每个月工作收入都有1000多元
三星镇南星村集中居住区,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农民新居坐落在绿树丛荫中,在阳光照耀下,新居蓝、红相间的屋顶映射出耀眼的光芒。
“嘀!”一声汽车的鸣笛在窗外响起,唐群芳下意识地推开窗户:一辆鲜红的POLO车从门前驶过。“红色的POLO好看,不过还是我们选的悦动要安逸些,更大气。”
最近几个月,唐群芳正和老公商议着买车,从几万元到十多万元的汽车,从小轿车到SUV,国产品牌到合资品牌,他们一家人悉数给看了个遍。经过几个月的“做功课”,她从以前对汽车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变成了半个“行家”,只要有车子经过,她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车子的标志,评价一下该车的外观和性能。
她和老公商议好了,就选个大气又经济实用的车子,奇瑞A3、新POLO、现代都是他们心仪的车子,但最终他们还是将目光锁定在了中庸大气的现代悦动身上。
“这段时间老公包的工程还在收尾阶段,忙完了我们就去提车。”唐群芳说。买一辆属于自己的小汽车,唐群芳没有想到,有一天这个梦想会成为现实。
“以前我们住在河山村8组,村里只有一条机耕道可通,只能通行摩托车。”唐群芳告诉记者,以前家里通往村道的机耕道没有硬化,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家里人种的3亩多地,除了平常的生活开销外,基本上没有什么结余。
从2010年6月开始,三星镇开始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因地制宜推进农民集中居住,2011年春节过后,唐群芳一家人搬进了现在的新居。把拆老房子的补偿款拿到手后,他们一家只补了1万多元就搬进了新家。
“我们的新居是水、电、气、光纤、网线全通了的,比以前的条件好多了。”看着景色宜人的集中居住区,唐群芳对自家的环境也是赞不绝口。
住进了新居,生产方式也跟着转变。镇上引进了云崖牧歌等大型的乡村酒店,手脚麻利、干活勤快的唐群芳顺利地应聘上了酒店的服务员,每个月有1200元的收入。“我们在客房部,早班的话是早上8点半到下午4点半,晚班的话是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工作还是多轻松的。”一周有一天的休息时间,“不像以前,做农活遇到天气不好,一个季度的收成就没有了,而且是在家门口打工嘛,做啥子都方便,骑个电瓶车就过去了。”能在家门口挣钱,唐群芳感到十分满意。
此外,自从村里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唐群芳的老公一直就在外面包工,每个月都有7000-8000元的收入。
最让唐群芳感到欣慰的是,女儿半年前从学校毕业了,学幼教的她顺利地在双流县城一家幼儿园里找到了一份工作,每个月也有1000多元的收入,虽然不多,但也实现了自食其力。
一家里有3口人挣钱,唐群芳家里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步步地改善,一家人开始了新的计划。女儿首先出击,将一台笔记本电脑抱回了家,这样既方便了工作,业余时间又多了上网冲浪的乐趣。在女儿的带动下,唐群芳也开始放开电视,在网上查阅起新闻,学习打一些小型的游戏,她发现“上网比看电视好耍多了,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不像电视,只能给啥看啥。”
唐群芳的考虑则更具体,想到进入伏天以来,天气逐渐炎热,她首先想到要把几间卧室的空调装上,唐群芳已经在网上选了几台空调机,只等方便了便开始安装。
不过,购置空调现在已经不是他们一家人热议的话题,真正让他们激动的,是马上就要买小轿车了。“现在有这个条件了,是应该改善一下生活了。”对于未来,唐群芳充满了信心。
唐群芳一家的故事,在三星镇南星村数不胜数。河山村8组的李贤聪一家,在河山村实行土地综合整治之前,5口人在家务农,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种粮,年收入为4.5万元左右。由于家中只有夫妻两个主要劳动力,家庭负担重,生活一直较为艰苦。土地整治后,李聪贤和妻子徐翠华不再从事以前的种植业,李聪贤用自己的积蓄买了一辆新摩托车从事运输业,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家庭带来收入2.5万元。其妻子则在当地的“云崖牧歌——三星镇现代农业园区”务工,每月收入能够达到1000元。女儿李风在成都市一电子厂从事管理工作,年收入近2万元,儿子李超现在成都市一加工厂从事技术工作,年收入近2.1万元。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李贤聪家从一个年收入4.5万的农家变成了年收入近8万元的富裕之家。
记者了解到,2010年,三星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530元,同比增长17.11%。其中,种养殖业收入3337元,农民务工收入3198元,其他收入1995元。
B付鸣远
下半年计划买辆车,一家人自驾出去逛
调查地点:邛崃羊安新型社区
收入对比:原来存折上多年来就只有1万元,现在全家一年就能挣8万多
住着二楼一底的“小洋房”,享受着城市社区的服务配套,每年仅出租房屋都能有近两万元的收入,家里4个劳动力一年工资就有4万多元,付鸣远每天骑着电瓶车去汤营村西瓜基地上班的路上,想起这些,就高兴得不由自主地哼起小曲。“现在和城里人差不多,住的是三层小楼,每天按时上下班,每月都有固定的薪水。”
其实,付鸣远就是邛崃市羊安镇汤营村15组的一个普通农民。5年前,他还守着家里5亩田过日子。“手里永远紧巴巴的,不敢花钱,就1万元在存折上爬了很多年。”
让老付一家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得益于成都不断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在羊安汤营村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汤营村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公司,建设标准化的蔬菜基地和生态养猪场发展现代农业,同时使自身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促进农户长效增收的新路子。
2005年,付鸣远一家的耕地和宅基地整理后,以入股的方式给村上成立的汤营公司规模经营,付鸣远不仅以产业工人的身份进入了公司,而且一家也获得了在羊安镇统规自建资格,建起了小洋楼,由此付鸣远一家拉开了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等多渠道增收的序幕。
相比于以前每年种地所获的1000多元收入,如今的付鸣远可算是“有钱人”了,“算上工资、土地分红,我一个人就有两万多。”说起现在的收入,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说这还不包括妻子、儿子和儿媳妇的收入。老付每天在西瓜基地上班,干的还是农活,一个月能挣2000元。老付的妻子蒋朝华,农忙的时候也在农业公司做临时工,一个月也能有1000多元收入。最重要的是羊安工业区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儿子从外地回到工业区做厨师,一年收入达到3万元,儿媳妇也在工业区一家企业工作,一个月收入1000多元。更为关键的是,儿子和媳妇的单位都给他们买了社保,农民的身份正在淡化。
改变的还不只是收入状况,付鸣远的居住环境也彻底改观。
汤营村原本属成都市的远郊农村,由于土地综合整治,村里2000多名青壮年开始外出务工,分散的住户则搬到镇上统一规划建设的社区集中居住。这对于住在更偏远的汤营村15组的老付一家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好处。
原来老付居住的15组距村部有4公里路之远,道路全都是窄窄的泥巴路,一家人出行极为不便。“一到下雨天,路面的泥巴水有两三尺。”2004年老付的孙女付萍出生,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上学成了一家人最为头疼的事情,住的村子“没有幼儿园”。
如今,老付住在自来水、电、天然气三通的“城市居民”的家里,晚上回来去广场散散步、看看舞蹈表演,感觉很不错。孙女付萍已经在社区的幼儿园上学。现在老付一家又有了新的目标,“下半年计划买辆车,一家人自驾出去到周边逛逛。”
新闻链接
农民腰包鼓了
据成都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成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5796元,比2005年增加2722元,增长88.5%,年递增13.5%。其中农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5年的46.5%降为2010年的40.7%,下降了5.8个百分点。人均购买服装3.62件,与2005年相比,增加近一倍。到2010年末,成都农民每百户拥有生活用汽车13.2辆,比2005年增长3倍。随着统筹城乡的进一步深入,体现生活质量的吃、穿、住、行以及用的水平,成都农村居民都在逐年提高。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陈方耀 洪继东 编辑:成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