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有力地促进了成都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显着提高。消费模式也逐渐改变,过去较为少见的汽车等消费品,已经开始进入普通农户家庭,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好帮手。
A唐群芳
住进新居用上电脑,还准备买辆小车
调查地点:双流县三星镇南星村
收入对比:以前种地,一年收入全家只能维持生活;现在丈夫包工每月收入7000-8000元,她和女儿每个月工作收入都有1000多元
三星镇南星村集中居住区,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农民新居坐落在绿树丛荫中,在阳光照耀下,新居蓝、红相间的屋顶映射出耀眼的光芒。
“嘀!”一声汽车的鸣笛在窗外响起,唐群芳下意识地推开窗户:一辆鲜红的POLO车从门前驶过。“红色的POLO好看,不过还是我们选的悦动要安逸些,更大气。”
最近几个月,唐群芳正和老公商议着买车,从几万元到十多万元的汽车,从小轿车到SUV,国产品牌到合资品牌,他们一家人悉数给看了个遍。经过几个月的“做功课”,她从以前对汽车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变成了半个“行家”,只要有车子经过,她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车子的标志,评价一下该车的外观和性能。
她和老公商议好了,就选个大气又经济实用的车子,奇瑞A3、新POLO、现代都是他们心仪的车子,但最终他们还是将目光锁定在了中庸大气的现代悦动身上。
“这段时间老公包的工程还在收尾阶段,忙完了我们就去提车。”唐群芳说。买一辆属于自己的小汽车,唐群芳没有想到,有一天这个梦想会成为现实。
“以前我们住在河山村8组,村里只有一条机耕道可通,只能通行摩托车。”唐群芳告诉记者,以前家里通往村道的机耕道没有硬化,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家里人种的3亩多地,除了平常的生活开销外,基本上没有什么结余。
从2010年6月开始,三星镇开始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因地制宜推进农民集中居住,2011年春节过后,唐群芳一家人搬进了现在的新居。把拆老房子的补偿款拿到手后,他们一家只补了1万多元就搬进了新家。
“我们的新居是水、电、气、光纤、网线全通了的,比以前的条件好多了。”看着景色宜人的集中居住区,唐群芳对自家的环境也是赞不绝口。
住进了新居,生产方式也跟着转变。镇上引进了云崖牧歌等大型的乡村酒店,手脚麻利、干活勤快的唐群芳顺利地应聘上了酒店的服务员,每个月有1200元的收入。“我们在客房部,早班的话是早上8点半到下午4点半,晚班的话是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工作还是多轻松的。”一周有一天的休息时间,“不像以前,做农活遇到天气不好,一个季度的收成就没有了,而且是在家门口打工嘛,做啥子都方便,骑个电瓶车就过去了。”能在家门口挣钱,唐群芳感到十分满意。
此外,自从村里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唐群芳的老公一直就在外面包工,每个月都有7000-8000元的收入。
最让唐群芳感到欣慰的是,女儿半年前从学校毕业了,学幼教的她顺利地在双流县城一家幼儿园里找到了一份工作,每个月也有1000多元的收入,虽然不多,但也实现了自食其力。
一家里有3口人挣钱,唐群芳家里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步步地改善,一家人开始了新的计划。女儿首先出击,将一台笔记本电脑抱回了家,这样既方便了工作,业余时间又多了上网冲浪的乐趣。在女儿的带动下,唐群芳也开始放开电视,在网上查阅起新闻,学习打一些小型的游戏,她发现“上网比看电视好耍多了,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不像电视,只能给啥看啥。”
唐群芳的考虑则更具体,想到进入伏天以来,天气逐渐炎热,她首先想到要把几间卧室的空调装上,唐群芳已经在网上选了几台空调机,只等方便了便开始安装。
不过,购置空调现在已经不是他们一家人热议的话题,真正让他们激动的,是马上就要买小轿车了。“现在有这个条件了,是应该改善一下生活了。”对于未来,唐群芳充满了信心。
唐群芳一家的故事,在三星镇南星村数不胜数。河山村8组的李贤聪一家,在河山村实行土地综合整治之前,5口人在家务农,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种粮,年收入为4.5万元左右。由于家中只有夫妻两个主要劳动力,家庭负担重,生活一直较为艰苦。土地整治后,李聪贤和妻子徐翠华不再从事以前的种植业,李聪贤用自己的积蓄买了一辆新摩托车从事运输业,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家庭带来收入2.5万元。其妻子则在当地的“云崖牧歌——三星镇现代农业园区”务工,每月收入能够达到1000元。女儿李风在成都市一电子厂从事管理工作,年收入近2万元,儿子李超现在成都市一加工厂从事技术工作,年收入近2.1万元。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李贤聪家从一个年收入4.5万的农家变成了年收入近8万元的富裕之家。
记者了解到,2010年,三星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530元,同比增长17.11%。其中,种养殖业收入3337元,农民务工收入3198元,其他收入1995元。
B付鸣远
下半年计划买辆车,一家人自驾出去逛
调查地点:邛崃羊安新型社区
收入对比:原来存折上多年来就只有1万元,现在全家一年就能挣8万多
住着二楼一底的“小洋房”,享受着城市社区的服务配套,每年仅出租房屋都能有近两万元的收入,家里4个劳动力一年工资就有4万多元,付鸣远每天骑着电瓶车去汤营村西瓜基地上班的路上,想起这些,就高兴得不由自主地哼起小曲。“现在和城里人差不多,住的是三层小楼,每天按时上下班,每月都有固定的薪水。”
其实,付鸣远就是邛崃市羊安镇汤营村15组的一个普通农民。5年前,他还守着家里5亩田过日子。“手里永远紧巴巴的,不敢花钱,就1万元在存折上爬了很多年。”
让老付一家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得益于成都不断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在羊安汤营村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汤营村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公司,建设标准化的蔬菜基地和生态养猪场发展现代农业,同时使自身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促进农户长效增收的新路子。
2005年,付鸣远一家的耕地和宅基地整理后,以入股的方式给村上成立的汤营公司规模经营,付鸣远不仅以产业工人的身份进入了公司,而且一家也获得了在羊安镇统规自建资格,建起了小洋楼,由此付鸣远一家拉开了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等多渠道增收的序幕。
相比于以前每年种地所获的1000多元收入,如今的付鸣远可算是“有钱人”了,“算上工资、土地分红,我一个人就有两万多。”说起现在的收入,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说这还不包括妻子、儿子和儿媳妇的收入。老付每天在西瓜基地上班,干的还是农活,一个月能挣2000元。老付的妻子蒋朝华,农忙的时候也在农业公司做临时工,一个月也能有1000多元收入。最重要的是羊安工业区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儿子从外地回到工业区做厨师,一年收入达到3万元,儿媳妇也在工业区一家企业工作,一个月收入1000多元。更为关键的是,儿子和媳妇的单位都给他们买了社保,农民的身份正在淡化。
改变的还不只是收入状况,付鸣远的居住环境也彻底改观。
汤营村原本属成都市的远郊农村,由于土地综合整治,村里2000多名青壮年开始外出务工,分散的住户则搬到镇上统一规划建设的社区集中居住。这对于住在更偏远的汤营村15组的老付一家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好处。
原来老付居住的15组距村部有4公里路之远,道路全都是窄窄的泥巴路,一家人出行极为不便。“一到下雨天,路面的泥巴水有两三尺。”2004年老付的孙女付萍出生,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上学成了一家人最为头疼的事情,住的村子“没有幼儿园”。
如今,老付住在自来水、电、天然气三通的“城市居民”的家里,晚上回来去广场散散步、看看舞蹈表演,感觉很不错。孙女付萍已经在社区的幼儿园上学。现在老付一家又有了新的目标,“下半年计划买辆车,一家人自驾出去到周边逛逛。”
新闻链接
农民腰包鼓了
据成都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成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5796元,比2005年增加2722元,增长88.5%,年递增13.5%。其中农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5年的46.5%降为2010年的40.7%,下降了5.8个百分点。人均购买服装3.62件,与2005年相比,增加近一倍。到2010年末,成都农民每百户拥有生活用汽车13.2辆,比2005年增长3倍。随着统筹城乡的进一步深入,体现生活质量的吃、穿、住、行以及用的水平,成都农村居民都在逐年提高。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陈方耀 洪继东 编辑:成帆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商讯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