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在青山绿水之间,采用低碳、节能的手法修建起产业项目基地,实现“产城一体”与生态建设共举的发展模式;群众身居其间,不仅安居,而且乐业——这就是成都为绿色低碳小镇勾勒的发展蓝图。记者日前从市建委获悉,成都已经启动首个绿色低碳小镇——蒲江县寿安镇示范建设工作,年内新津县兴义镇也将启动该项工作。
绿色低碳示范小镇为什么是寿安?
不仅是建筑要通过节能实现绿色低碳,我们的城市也要按照绿色低碳的路径进行建设——记者昨天从市建委了解到,目前,成都已确定蒲江县寿安镇为成都首个绿色低碳示范小镇。据悉,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的良好规划,是寿安入选绿色低碳示范小镇的原因之一。
日前,市建委召集蒲江县建设局、西南交通大学有关专家共同研究蒲江县寿安镇绿色低碳示范建设工作。有关专家分析了当地生产、生活、自然条件和经济结构情况,研究了适应寿安镇发展需求的规划布局和绿色节能技术,认为寿安镇绿色低碳示范工作,应在前期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以当地良好生态和丰富水资源为抓手,做好水系湿地规划利用,并结合垃圾分类处理、适宜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地水源、太阳能、循环水)应用和单体绿色建筑建设,进一步优化居住区、生产区、开发区布局问题,以规划设计牵头,带动寿安镇向功能高效、结构合理、关系协调的生态城镇发展。
“蒲江县寿安镇绿色低碳镇建设的有关规划正在制定当中。该镇将成为成都首个拥有低碳发展专项规划的小镇。”王锋君表示。
怎么个“绿色低碳”法?年内雏形初现
以自然田园大环境为背景,形成“一心、两带、多节点”的绿化系统;其中“一心”是以临近新行政中心的蒲江河、临溪河水体为资源,构建规模化的城市生态湿地,形成“城市绿心”;“两带”规划在临溪河和蒲江河镇区段两侧各设置大于20米的公共绿地,形成贯穿镇区的两条主干“绿脉”;“多节点”则主要为散布在镇区的各块状街头绿地、绿化广场、公园等,在绿化系统中起点缀、装饰作用——这是记者从今年2月修订的《蒲江县寿安镇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0)》中了解到的。这为该镇下一步的低碳化发展提供了基础。
“目前,该镇在具体的产业项目建设中,已经开始逐渐引入节能、环保的举措,比如厂房在建设时采用太阳能发电设备、增加日照光减少耗电等。在年内,寿安绿色低碳小镇的雏形将会初现;而变成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绿色低碳小镇预计需要5年时间。”王锋君表示。
绿色低碳示范 市县镇都在进行!
记者了解到,去年发布的《成都市建设低碳城市工作方案》提出,成都要推进城市低碳化建设,用低碳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建设;控制中心城区规模,完善中小城市功能,提升城乡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推动城乡形态战略转型,从规划源头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碳排放。与此同时,要着力推进再生能源利用,抓好传统能源清洁生产推广应用,着力推进生物质能、沼气、地热等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鼓励利用垃圾、余热余压发电。
成都在充分评估成都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政策、技术、资源条件,编制《成都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的基础上,向财政部、住建部提出了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申报并获得批准。“获得批准只是进入了门槛,我们尚有许多后续工作需要进行。目前成都正在制定有关推进政策和实施细则,并全面展开了有关示范工作。”市建委总工程师王锋君表示。
记者同时获悉,成都在绿色低碳示范项目方面,已经从市一级到县一级、镇一级都实现了试点或示范。在县一级层面,双流县已被确定为成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按照计划,成都今年要在全市择优启动1-2个低碳小城镇示范建设,推进建筑节能向小城镇和农村发展。
本报记者 袁弘
寿安总体规划
一心——构建规模化城市生态湿地,形成“城市绿心”
两带——设置大于20米的公共绿地,形成贯穿镇区的两条主干“绿脉”
多节点——散布在镇区的各块状街头绿地、公园等,在绿化系统中点缀、装饰
为低碳发展提供基础
目前进展
绿色低碳小镇规划正在制定中
产业项目建设已经开始节能环保,如厂房建设时采用太阳能发电等
年底,绿色低碳小镇的雏形将初现
未来蓝图
“产城一体”与生态建设共举,群众安居乐业
新闻链接
关键词
概念及标准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2010年3月19日,中国社科院公布了首个低碳城市标准,分为四大类共12个相对指标。如果一个城市的低碳生产力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0%,可被认定为“低碳”。
关键词
国内案例
●天津于家堡金融区:借鉴曼哈顿等世界着名金融区经验,对城市设计、交通规划、风能利用、水资源再生、太阳能利用、绿色电网等进行全面研究,从集约型城市角度探求低碳化技术路线。
●广东惠州:拟建成10个低碳城镇。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保留和扩展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普通公交。建筑、小区、街道直至整个城镇都要有雨水收集储存系统;所有河渠实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沟通,实现人工系统与自然生态的互惠共生。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编辑:成帆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商讯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