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以成都新能源产业功能区为核心发展区,以新津和龙青金(龙泉驿—青白江—金堂)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翼——记者昨日获悉,《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功能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印发该规划。该规划提出,将力争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0亿元,实现千亿产业的发展目标。建设成都新能源产业功能区,打造以太阳能、核能、风能、动力及储能电池、智能电网五大重点产业为主的综合性国家级新能源产业总部基地。
现状:新能源产业体系雏形初成
记者了解到,成都新能源产业自2008年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6.75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87%,年均增长率达70%。“十一五”期间,成都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实现了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技术路线较为领先、产品类别相对齐全、产业链比较完善、研发与检测实力比较雄厚的产业发展特色。2010年,成都获批“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成都(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并蝉联“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新能源产业城市”称号。
2010年,规划建设了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功能区,引导新能源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规划方面,功能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已开发建成面积15.1平方公里,成立了由市领导任组长的新能源产业功能区领导小组。
2007年以来,全市累计引进投资额亿元以上新能源项目34个,其中50-100亿元项目4个,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其中,太阳能产业包括已投产的有天威新能源(一期和二期)、天威四川硅业等;处于加快建设阶段的有汉能控股、旭双太阳能等。核能产业,已投产的有三洲川化机、川开实业、瑞迪机械等;处于加快建设阶段的有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军民两用核动力(非放)研发基地、四川川锅等。风能产业,已投产的有天马轴承、成都佳电、川润液压等;处于加快建设阶段的有天之新能源、四川安那际等。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已投产的有宝生新能源、银鑫新能源等;处于加快建设阶段的有国舰、国晶等。
目标:2015年年主营收入1100亿元
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以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为依托,规划提出,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将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动力,以高端集聚和开放合作为途径,以生产要素保障和政策机制完善为抓手,力争将成都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31%,工业增加值290亿元,年均增长33%。
其中,太阳能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660亿元;核能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65亿元;风能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50亿元;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智能电网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25亿元。
布局:30平方公里核心区连“两翼”
规划对成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进行了详细的确定:充分发挥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特大中心城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北连绵阳、德阳,南接眉山、乐山,积极打造“绵—成—乐”新能源产业发展带,其中,成都重点构建“一核两翼”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核”:即成都新能源产业功能区,为全市新能源产业的核心发展区,总体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太阳能、核能、风能、储能电池、智能电网产业为主的研发、制造、商贸流通、总部经济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
“两翼”:即新津新能源产业发展翼和龙青金(龙泉驿—青白江—金堂)新能源产业发展翼,为全市新能源产业的配套发展区及特色产业发展区。其中,新津新能源产业发展翼以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为依托,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龙青金新能源产业发展翼,主要包括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和金堂县。其中龙泉驿区以经开区为依托,重点发展动力电池;青白江区以天马轴承、三洲核能、三洲特管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风能和核电成套设备及配套产品;金堂县以四川川锅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压力容器等核电装备,进一步延伸核能产业链,积极发展核电环保处理设备等特色产业。
任务:加快技术研发 培育优势企业
掌握核心技术,成为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规划提出,全市将积极排查科技成果,跟踪和引进一批国内外先进技术;支持本地企业加快核心技术研发。
规划提出,到2015年,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2户,年主营业务收入50-100亿元企业8户,年主营业务收入10-50亿元企业2户,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35户,培育1-2家有区域竞争力的系统集成公司。
同时,加快新能源产业项目推进。促进汉能控股、旭双科技、川润液压等项目尽快投产达产,促进天威三期、中核动力院、四川川锅、天马轴承、禅德太阳能等项目加快建设,促进通威太阳能等项目尽快开工,促进一批在谈项目尽快签约。建成天威1.5兆瓦太阳能光热试验示范电站,并以此为契机,加强与五大发电集团,太阳光、风力资源丰富地区的合作联动,加快实施一批新能源应用示范工程,探索示范应用模式。
在平台建设方面,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国家级和省级技术研发平台达到10个,形成一批发明专利、行业技术规范及标准,部分新能源产业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电设备综合试验中心”、“太阳能聚光应用工程技术中心”和“国家中低压电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一步整合成都经济区内供需资源,探索建立中国(成都)新能源原材料及产成品交易中心,打造国际化高端展示窗口和全球化商贸中心。
该规划同时从产业的五大发展重点领域,确定了产业发展重点。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钟文 编辑:成帆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商讯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