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2011年成都“十大民生工程”预计总投入233.2亿元,比上年实际投入增长31.1%
在两会会场上,参加分组审议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仔细地审阅着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从这本沉甸甸的政府账本中搜寻成都发展的足迹,感受民生改善的印记……
市财政局局长李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目标,也是我市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财政对此也给予了强有力的保障。与2010年相比,今年的“十大民生工程”更加给力——预计总投入233.2亿元,比上年实际投入增长31.1%。
盘点2010
这是一笔笔实实在在的财政投入清单:2010年,全市财政安排民生支出867.7亿元。其中,市级财政安排351.1亿元。市级财政用于“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方面的民生支出分别达到229.49亿元、32.44亿元、27.64亿元、12.23亿元、6.67亿元。
这是一组组真真切切的民生改善数据:发放耕地保护基金19.6亿元,支持166万农村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安排资金5亿元,启动69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6万农村居民入住新型社区;投入义务教育保障资金5.16亿元,免除100万中小学生学费和课本、作业本费,对2.5万寄宿生实行生活补助;安排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9.28亿元,补助标准由每人80元提高到180元或220元,惠及712.36万城乡居民;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助2.11亿元,向330万居民免费提供“全民健康体检”;安排资金10.43亿元,新增公交车1200辆,完成11座公交场站建设,对43条公交线路实行“同城同价”政府补助;投入5.37亿元,建设廉租住房3413套;免费发放就业培训券20万张,实施“十大就业培训计划”,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5.61万人……
点点滴滴的民生投入,汇聚成成都市民的幸福源泉。
回首“十一五”
翻开成都发展的历史,“十一五”时期是成都财政收入增长最快的五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40.8%和30.1%。财政“家底”厚了、收入“蛋糕”大了,“切”给民生的有多少呢?
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十一五”期初,成都财政对民生的投入是185.9亿元,一般预算中民生支出比重为49.4%;到“十一五”期末,民生投入增加到867.2亿元,翻了两番多,比重也提高到62.9%。
“不单是民生投入持续快速增长,同样重要的是民生投入意识的逐渐加强和民生支出保障机制的初步建立。”李捷说,这在财政困难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2008年底、2009年初,在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下,成都财政运行也曾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一边是财政收入大量减少,一边是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面对极为突出的收支矛盾,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即便财政收入下降,财政对民生的投入也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民生工程的覆盖范围只能扩大不能缩小,民生保障的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全市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不断创新民生保障机制,成都财政正逐步由“吃饭财政”、“建设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型。
给力2011
3月下旬,成都市公布了今年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目标。与2010年相比,今年的“十大民生工程”更加给力,而财政投入也更加丰厚——2011年,成都“十大民生工程”预计总投入233.2亿元,比上年实际投入增长31.1%。
在多年来高增长的基数上,今年“十大民生工程”投入预计增长31.3%,远远高于2011年成都财政收入增长目标。面对日益增长的民生支出需求,财政如何做好资金筹集和保障工作?“近年来,成都财政收入增长很快,但收支紧张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要确保各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保障快速增长的民生支出需要,关键在于做好‘加减乘除法’。”李捷介绍说,“加法”即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预算安排继续向民生支出倾斜,2011年新增财力的80%以上投向民生,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将达到2/3以上;“减法”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控制行政运行成本,调整支出存量用于民生,2011年继续实行“三公”经费零增长,市级行政运行支出比重下降2.8个百分点;“乘法”就是发挥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和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民生工程,2011年市和区(市)县两级财政安排民生工程资金144.9亿元,预计争取中央和省补助22亿元,吸引社会资金等66.4亿元;“除法”即加强民生工程预算执行和监督,减少和消除损失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大亮点工作】
社会保障体系
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安排社会保障支出366.34亿元,年均增长22%;2010年全市财政安排社会保障支出88.79亿元,为2005年的2.38倍,对22.06万城乡低保人群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对2000户农村低收入贫困户危房改建给予政府补贴;实现城镇职工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16.51万人,城镇职工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84.1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179.7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179.78万人,生育保险参保272.31万人。覆盖全社会、多层次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
同时,“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安排就业支出19.88亿元,年均增长23.8%,促进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9.98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77.64万人。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126.68亿元,年均增长36.4%;2010年全市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42.92亿元,为2005年的4.73倍。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用于教育投入455.2亿元,用于宣传文化体育与传媒投入42.8亿元。
2010年,市级财政共计安排民生工程教育资助类项目资金13亿元,主要用于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大中专学生奖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中等职业教育券、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等资助项目,惠及学生人数约134万人次。同时,市级财政安排经费1320万元,用于264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安排经费261万元,用于农家书屋提升工程,向全市2837家农家书屋发放购书券;安排经费170万元,用于送文化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及“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等惠民演出活动。
加大“三农”
投入力度
全市财政预算安排支持“三农”的投入从2006年的6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2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4.9%,五年投入总额达755.8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达333.8亿元。五年来,全市财政支持“三农”投入中,用于农业的有199.6亿元,农村的有327.4亿元,农民的有228.8亿元,为我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提供财力保障。同时,在破解我市“农业贷款难、贷款担保难、种养殖业保险难”这“三难”问题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实践。投入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项目资本金共计27.85亿元。公司利用到位财政资金,实施农业项目727个,项目实际总投入226亿元。
围绕坚持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小康这一核心,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集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业、交通、水利、林业、农房建设等有关政策、资金、项目,投向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五年间,市级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等资金达122亿元,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促进了农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05元,比2005年增加3720元,增长82.9%;全市农业增加值285亿元,比2005年增加103亿元,增长56.6%。
今年财政
支农工作重点
在支农方面,今年我市将继续保证财政资金投入,调存量,保增量,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此外要协调推进农业金融、保险、担保等服务体系的完善,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大规模进入农业领域,并继续加大向中央和省级争取项目资金的力度,抓好农业重点项目实施,提高农业项目投资水平。
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精心组织实施民生工程。政府财政投入19.7亿元,其中市级政府财政投入10.7亿元,在全市二、三圈层区(市)县开展县域城乡居民饮水提升保障工程,继续实施沼气池建设、农村扶贫开发、林业产业化等民生工程。二是坚持统筹城乡,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2011年市级财政安排资金2400万元,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在有条件、有基础的地区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着力打造示范亮点,积极探索在主导产业连片发展形成支撑的基础上,建立体现综合功能和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
要实现三个提升:提升现代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产业高端发展、提升现代设施农业发展。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夏 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