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起,本报将从一个人、一个村、一个片区再到一座城市的变化来全方位呈现城乡统筹给温江带来的巨大变化。
过去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紧巴
“女人种田、男人打工”,吕大姐说,这是他们家以前的分工,日子过得紧巴,每月收入不到2000元。
2001年,吕仕如38岁,她丈夫李玉龙37岁。她家位于涌泉大田村5组,上有两位6旬老人,下有13岁的女儿。老人、孩子的生活费要用去家庭总收入的2/3。如家里人不生病,他们每月能存四五百元。
可是,李玉龙在打工时摔坏了腿,不能做重活。家里的收入只能靠3亩田地。那时,温江还延续着传统农业,农民们为了增加收入,只能种菜换钱,见哪样菜好卖,大家便都来种。
尽管吕仕如每天起早贪黑泡在田里,但收入并不稳定。种的菜多了就卖不起价,爱面子的她,只能等天黑了偷偷地把卖不完的菜背回家。辛苦了大半年却无法把所有成果变成现钱,每次她只能默默流泪。
李玉龙摔伤后,身子弱时常生病,每次看病都要花去几百元,又多了一层负担。
因操劳过度,吕仕如的视力过早衰退。吕仕如说,她曾为配一副40元钱的眼镜哭了3回。她想进城打工,却放不下家里的田地,更放不下年迈的父母、生病的丈夫、幼小的女儿。作为女人,她常常用眼泪来释放压力。
不再“靠天吃饭,种田为生”。她做梦都想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改变统筹城乡带火小日子
2003年起,“城乡一体化”正在逐步渗透温江每一个角落。
吕仕如的生活在2005年上半年开始改变。吕仕如所在的大田村60多亩田地将征用,用于因城市发展而急需建设的配气站。这部分田地,每亩的征用价格为2.2万元。同时,村里对剩余的田地又按每户人头进行了重新划分。吕仕如家原本3亩多的田地,还剩下1亩多。
不久,吕仕如家每人都分到了1万多元钱。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钱。同时,一项保护失地农民的社保出台。家里的两位老人每人用9000多元购买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两人每月都能领到280元的养老金。
随后两年,温江统筹城乡的步伐越来越快,吕仕如家的田地因产业集中发展逐渐被租用。她渐渐脱离了靠天吃饭的日子。
吕仕如与丈夫在外打工,加上田地的租金收入,一家人每月收入达到3000元。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嬗变农民和城里人比都不差
2007年,吕仕如所在的大田村变为大田社区。她被群众公选为社区妇女主任。由此,她每月有1100元的收入,加上丈夫在双流一工厂务工,两人每月有4000多元进账。
同年,吕仕如一家的宅基地按规划划入城市道路景观工程用地,房屋属拆迁范围。房子拆迁后,她家共获得拆迁补偿39万元。政府修建了漂亮的集中安置区,吕仕如花了20多万元在瑞泉馨城购买了两套住房,一套96.47平方米,一套111平方米,都进行了装修。一套房子自己住,另一套出租每月可收租金600元。
现在,吕大姐一家在银行有了10多万元的存款。同时,她与丈夫都买了社保和医保,看病住院都不用愁了。
算一算,2005年至今,她家年收入从5000元增至5万元,5年翻了10倍。
吕仕如现在活得很自在:“我现在啥都不焦了,想怎么过就怎么过。”
以前每年只敢穿两件新衣服,夏天一件,过年时买一件。现在她到商场里不只买衣服,还要买一些化妆品。“今年,我们还去了云南旅游。”她认为自己的生活比城里人的生活还要幸福。
如今,她每天晚上都要到小区的生活广场去跳跳舞,唱唱歌,生活安逸。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