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长河中,酒是起源最早、流传最长的文化产物之一。白酒强大的生命力,正是源自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正慢慢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古老的制作工序和习俗已被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逼退到边缘,传统工艺随着老辈人的离去而失传。然而无论社会怎么进步,生产方式如何变迁,依旧难以替代传统工艺的魅力所在。 “酒,虽酿于物却造于心”,它是“天地人和”的智慧结晶。酒文化的传承需要代代相传,用心体悟,其中传递的匠心工艺之美,在现代社会中仍旧熠熠生辉。
对于白酒来说,唯有让独特的“匠心”真正散播开来,才能够为其增光添彩。四特,孕育于拥有3000年酿酒历史的中国药都-樟树。从创立之初,便传承了千年的酿酒工艺,也继承了祖祖辈辈心口相传的匠心心法与匠心精神。这使得四特深深植根于中华悠久的酒文化中,在数以百计的白酒品牌中,散发出独有的神韵与魅力。
在四特,有一段耳熟能详的口诀:整粒大米为原料,大曲麦麸加酒糟,红褚条石垒酒窖,三香具备犹不靠。短短二十八个字,已将四特酒的工艺特点概括完全。四特酒起源于宜春地区流传的“清江土烧”。远在明清时期,手工艺传播缺乏介质,酿酒的技艺靠的是代代相传,逐步改良而成型的。如今的四特酒在清江土烧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配以现代化的科学检测手段,层层把关,精酿而成。保留下来的,依旧是大自然赐予祖先最纯粹的味道。
原料影响着酒体的风味、成分以及色泽,原料的选择也体现了四特传承老一辈的匠心精神。四特选用江南特产的精制大米,外形圆扁,口感柔滑,水源则来自于悠悠赣江天然水系。大米不经粉碎、浸泡,原粒直接与酿液拥抱,再与酒糟混蒸。酿酒过程采用传承百年的“续渣混蒸,三进四出”传统工艺,在樟树特有的红褚条石垒砌而成的窖池中,奏起自然的篇章。如此工艺,不仅牢牢锁住了大米中丰富的植物性蛋白、维生素B族等营养成分,更是保证了大米的原香不被流失,让四特酒的特香来得如此纯粹,如此强烈。在微生物的柔情催化下,一切来得如此天然。如此精良、繁复的制作工艺,都是先辈们的智慧,是他们怀着对酒的崇敬,不断尝试、不断从大自然中转化灵感而来的。也正因如此,形成了四特酒“三香具备犹不靠”的独特风味。
正是因为四特酒继承传统,郁积成味、久蓄气芳而形成的独特味道,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同志在品尝过四特酒后都给予高度评价;1988年,四特酒更被周恒刚、沈怡方、曹述舜、于树民、金凤兰、陶家驰等老一辈全国知名白酒专家定义为“特香型”。
为了有效保护特香型白酒酿造工艺这一千年瑰宝,四特承前启后,不断改进工艺,将现代分析技术和现代分析仪器用于生产检测的全过程,对原材料采购、原酒分级、储藏陈酿等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进行全面监管、把控。科学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到酿酒的每一个环节,使得四特酒具有“浓香、清香、酱香三香,但均不露头的复合香气”的特香型风味。
四特酒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采用的特香型酿造工艺,以及其异于其他白酒、自成一派的独特风格。多年来,四特一直执着地坚守特香型白酒酿造工艺,致力于成为中国差异化香型第一品牌。无论在酱香型流行的时候,还是在浓香型受到市场追捧的时候,一直坚持走特香型路线。2011年,全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国标委特香型标准化委员会秘书处就落在四特酒厂。至此,四特酒完全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标准体系,成为中国特香型白酒的“一代宗师”。
特香标准奠定了四特酒在中国白酒行业的独特地位,而四特人依旧不断加深对特香型技术的研究。四特科研团队组织开展的《“特”型大曲微生物及其酶系对“特”型酒风格风味影响》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项荣誉,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2013年,四特酒公司“利用酒糟生产特香型调味酒的研究与开发”、“特香型窖泥的培养与应用”分别确立为国家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项目。正是因为四特以匠心苛求自己,在坚守特香标准工艺精华的基础上不断突破,使得四特酒的自然醇味在现代工艺下雕琢的变得更加精细。
在四特,匠心不仅是工艺,更代表着一个企业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四特以“打造中国差异化白酒第一品牌”为己任,继承传统工艺,特香标准,也不断推陈出新,积极提升白酒精细化的酿造工艺。在未来,四特将坚守匠心精神,以“中国特香型白酒开创者”的姿态屹立在中国名酒之林,不断推动中国白酒走向未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