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特酒——其历史源流长达三千多年。这个凭借醇厚品质和上佳口感征服了数代中国人的江西本土品牌,承载着无数老百姓曾经为之感怀的记忆和往事。这其中也许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或是一段回忆,亦或是一缕情丝……
历史从不曾忘却奋进者,更不会忘记将飞扬的青春奉于振兴共和国民族工业事业的功勋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翻开那厚重的历史画卷,重温记忆中熟悉的特香味道,品味关于一个民族的淳朴风骨。
“四特”品牌起源于清代光绪年代。“娄源隆”酒楼老板娄德清以《天工开物》中的“四特土烧”为原形,不断改进技术,并从外地请来酿酒名师,终于形成了独特的工艺,酿造出酒色清亮,香醇可口的优质白酒,远销邻省。为防止伪冒,“娄源隆”分号天成酒店首先使用两个特字(有与众不同,质量特优之意)贴在装酒的酒缸和酒坛上,以作为好酒的区分。抗日战争前夕,又用大鹏商标,标出四个特字,以示更优,“四特”品牌也由此诞生。
娄源隆酒店的四特酒,质量考究。酒店聘请技术高超的师傅班子酿造酒基,娄德清本人亲自掌握勾兑和调味。一定要达到固有的质量和风味,方能封缸。然后堆垛贮存,按先后次序,到期出售。娄德清80岁时还亲临作坊,查看原料质量、酿造工艺和产品风味,至今,这些仍被市背街老居民传为美谈。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战火动乱,加上苛捐杂税,使酿酒业日益箫条,樟树的酿酒作坊多数停业,只剩下少数几家作坊惨淡经营,每况愈下。到解放前夕,四特酒的生产几乎中断。
(娄源隆酒店使用过的酒缸和水桶)
(明清时期四特酒的水井)
解放后,政府重视挖掘和恢复传统名产,国家对“娄源隆”酒店实行赎买政策,1952年国营樟树酒厂正式成立,开始着手对四特酒进行挖掘和研制。
建厂之初,由于设备极为简陋,工人的劳动强度极高,“夏天一身水,冬天一身汗”便是当时酿酒工的真实写照。尽管如此,工人们靠着“酿出好酒为人民”的信念,经过5年的苦心钻研,终于在1958年试验成功,酿成了完全符合传统风味和质量的四特酒。随着新厂房的建成,酒厂1959年开始大量生产,达到年产100吨的能力。同年,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酒厂注册“望津楼”商标。
为了进一步提高酒的质量和改善酒的口味,20世纪60年代,厂里委派几位经验丰富的酿酒师傅对四特酒的酿造工艺进行了多次改良。首先,通过引进和培养多种菌种,制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特有的四特酒酒曲,使四特酒的香味当中融合了多种特种芬芳;然后,酿酒师傅们通过考察和研究,又对传统的砖酒窖进行改造,采用江西特产的红赭条石垒造酒窖,建造了独特的红石酒窖。此后,四特的酿酒师又通过挖掘传统工艺、考察外部工艺、研究新兴工艺等多种方式,从制曲到勾兑等各个环节对四特的酿造工艺进行了多次改进,最终形成了现在四特酒独有的酿造工艺:以整粒大米为原料固体发酵,麦麸、面粉加酒糟做大粬,使用红赭条石做酒窖。随着四特酒品质的不断提高,四特真正成为群众喜爱的名牌产品之一。
1982年,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四特酒厂正式注册“四特牌”商标。
(四特早期商标演变)
四特酒因其独特的酿造工艺、优良的品质,还多次获得伟人的赞誉。1959年8月,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在庐山召开。当时的江西省省长邵式平将数十坛四特酒送上了庐山。凡事都考虑得细致、周全的周总理,要先品尝一下四特酒。
周总理端起一杯晶莹明澈的四特酒,把酒杯举至齐眉处,神情专注地审视了一会;接着,移到鼻下再闻一闻;然后,轻轻地呡了一口,细细品尝起来。“总理,味道如何?……”站在一旁的邵式平忍不住问。终于,周总理灿然一笑:“啊,好,好!江西老表的四特酒果然不同凡响,清香醇纯,回味无穷!”周总理说完,将满满一杯四特酒一饮而尽。从此,四特酒在周总理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总理品尝四特酒)
上世纪六十年代,周总理又一次来到江西。期间周总理到樟树附近的共青垦殖场参加了一场集体婚礼。在举行仪式时,周总理向新人们祝酒:“今天举行婚礼的各位新人,我祝你们的感情像四特酒一样,清香醇纯。”
周总理对四特酒“清香醇纯”的评价,也成为中国白酒界的美谈,后来还被1979年7月26日解放日报的头版头条《献身新农村的瑰丽爱情》套用。
(上海知青的爱情故事)
1972年11月12日,邓小平同志前往江西樟树搞调查研究。当邓小平乘坐的汽车开进樟树城区经过四特酒厂门口,一阵沁人心脾的酒香飘进车内,小平同志对身旁的工作人员说:“这肯定是到了四特酒厂了。”
在一上午的调查工作结束之后,小平同志和夫人卓琳,由当时的清江县负责人陈祉川陪同,来到县招待所吃午饭。饭前,在县招待所接待室,陈祉川问小平同志喝点什么酒。小平同志立即朗声笑道:“到了樟树,当然要喝四特酒喽。”两瓶冰清玉洁的四特酒摆上了饭桌。
席上,小平同志详细询问了四特酒的特点和发展状况,表现出对四特的极大关注。酒过半巡,陈祉川望着小平同志喝四特酒时那有滋有味的神色,问道:“小平同志,我们这四特酒还好喝吧?”小平同志先不回答,他深喝了一口四特,才打着手势,满意地答道:“这四特酒很好,很合我的口味,是酒中佳品,味道独特。”说完,又向在座的人劝酒:“这酒好,这四特好,你们年轻人要多喝几杯,多喝几杯。”
小平同志的话,激起满桌一阵欢快的笑声。笑声当中,又留下一段伟人佳话。
(邓小平同志品尝四特酒)
如今,在樟树市政府招待所,依然还保存着一张弥足珍贵的发票存根,上面写着:邓小平等2人,交来伙食费0.64元,粮6两。(发票存根编号:0005776;发票存根上的时间:1972年11月12日)
(邓小平同志1972年来樟树用餐交款收据)
在几十年不平坦的道路上,四特克服种种艰难困苦,坚持继承和发展传统,精益求精,步步提高。它纯净的酒质,不断优化,独特的风格,日臻成熟、群众基础日益扩大。1984年,在轻工业部举办的全国酒类大赛中,“四特酒”光荣地获得了银杯奖。这朵江西名花的芳香,飘向了全国。
上世纪八十年代,四特酒参加江西省名、优、特、新食品进京展评汇报。开幕式当天上午,2000箱赴京参展的四特酒便被抢购一空。人们争购到的喜不自胜,兴高采烈;没买到的,便大失所望,还在翘首以待。四特酒每次赴北京展销,柜台前都十分拥挤。人们为买两瓶四特酒,不惜排队几小时。可见四特酒在老百姓心目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凭票抢购四特酒)
(1987年春节前夕,北京农展馆举办农副产品展销会,人们排长队买江西产的四特酒,经过长时间排队,这几个年轻人终于买到了)
著名相声演员马季,曾在相声“四个歌”中盛赞四特酒。在北京的江西同志向他表示感谢。他说:“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应该为名优产品作宣传。”并提笔题赠了两句诙谐的诗“今饮四特酒,来年回味香”。这是给四特酒极高的艺术赞誉。
四特酒自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风格受到中央、省、地、市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厚爱,他们或高度评价,或挥笔题词,或仔细品尝,或亲临视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四特酒的关爱,给了四特人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原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同志看望四特参展代表)
(原国家副主席汪东兴特别关注四特酒)
(老将军肖克品评四特酒)
(原江西省省委书孟建柱视察四特酒公司)
四特酒日益受到消费者的赞赏和喜爱,已成为宴请宾客,馈赠亲友的佳品。四特酒畅销全国及港澳地区,香港《新晚报》、《大公报》等赞誉四特酒“独具特色”,堪称“佳酿”。在海峡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之际,四特酒通过各种渠道,也已进入台湾市场。此外,四特酒还进入了国际市场,远销西欧,东南亚和港澳地区,还得到国际友人的关注和喜爱。多国白酒爱好者及商务人士曾来四特酒厂参观、洽谈业务。
(纳米比亚前总统努乔马参观四特)
(俄罗斯人喜好四特酒)
(美国商人与四特洽谈业务)
(日本名古屋商人来四特洽谈业务)
(多国外宾参观四特酒公司)
凡品尝过四特酒的善饮者,莫不交口称赞它堪比中国名酒。然而,由于四特酒的香型无法归类,当时四特在国家级名酒评选中并未获得过提名。为了使四特酒在中国白酒群芳中有清晰的香型定位,四特人找到了中国白酒界的泰斗、时任中国白酒协会副会长的沈怡芳。
1987年4月,沈怡芳特意品尝了四特酒。经望、闻、品之后,沈怡芳认为四特酒确是好酒,但对四特酒到底应该属于什么香型也颇感迷惘。1988年1月26日,沈怡芳亲自来到四特酒厂进行了考察。通过察看四特酒生产车间和与技术人员的交流,沈怡芳对四特酒独特的酿造工艺有了深刻的了解。对这次考察,严谨的沈先生得出的结论是:“四特酒既不像浓香型,也不像酱香型,清香、米香都不像,是个‘四不像’的酒。所以,应该考虑其他香型。但该定什么香型,现在还定不下来。”
1988年4月26日,周恒刚、沈怡方、曹述舜、于树明、金凤兰、金佩章、陶家驰等全国知名白酒专家齐聚四特酒厂,对四特的香型进行确认。
(著名白酒专家沈怡芳等来集团考察)
(著名白酒专家周恒刚)
经过3天的实地考察,同年4月29日召开的“四特酒风格研讨会”上,专家们最终做出了四特酒香型的结论:四特酒的香型就是“特香型”。同时,专家们还总结了这种香型的风格:“整粒大米为原料,大粬面麸加酒糟,红褚条石垒酒窖,三香俱备犹不靠”。
对四特酒“特香型”的认定,确定了四特酒在中国白酒行业的独特地位,推动了四特酒在新时期的发展。自此,我国白酒香型中新诞生一个独特品种,而四特酒独树一帜的风格特色,也将给整个白酒行业带来不一样的韵味与活力。
(著名白酒专家周恒刚、沈怡方确认四特酒香型属“特香型”)
(四特酒香型(特香型)独立香型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