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穿越风沙线:中国生态的动态展示

2011年05月15日 14:54
来源:凤凰网商业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时间:2000年10月28日,历时105天。

地点:从黑龙江宾县出发,经三北地区13个省、市、自治区到最西端新疆乌孜别里山口,行程25000公里。

方式:飞机、凤凰越野吉普车拍摄。

内容:真实记录中国风沙线沿途的地理风貌、资源以及居民生存状况,真诚地讲述人与自然的感性故事。

赵群力飞行拍摄《穿越风沙线》

凤凰卫视的大型环保行动《穿越风沙线》设计的创意得益于作家徐刚撰写的报告文学《中国风沙线》。正是这个报告文学让凤凰卫视的台长王纪言、董事局主席刘长乐有了要追寻中国风沙线的想法,要顺着中国三北防护林对中国的沙漠化做一次详尽的电视报道。活动从最东端的黑龙江宾县出发,经三北地区13个省、市、自治区到最西端新疆乌孜别里山口,途经五百余市、地、县、乡、镇,还首次启用了小型飞机,配合越野吉普车从空中到地面全方位、大规模对中国风沙线进行探察。

节目组一行人采取边采边播的方法,这对记者无疑是一个较高的要求,因为他们穿越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地点,而是一条狂风呼啸、沙尘满天的风沙线。他们要冒酷暑,顶着暴雨,穿沙越泽。当时流传于摄制组之间的两个顺口溜,一是:“太阳下山,疲惫不堪,电池用干,才准收山”;另一个是:“比鸡起得早,比猪吃得差,比驴干得多”。但就是这样,他们还是在这条风沙线上坚持了一百多天,足见其勇气和毅力。而一路上他们所见到的和所采访的人物故事,正是他们支撑下来的动力。

摄制组领队李平对采访过程中的一件事情感触颇深:“我们到了内蒙古康梁时,一个编导说他有一个战友就在这戈壁的边界上骑着骆驼守了五年,复员后就留在了当地,据说他承包了一万亩的沙地,在沙地上种树。于是我们临时决定去拍他的生活。在镇长的引导下找到了他家。那是在一个大沙包上,车开不过去,我就和主持人杜宪爬上沙包,进到他家。他不在,说是去买树苗了,只有他岳母和一个孩子在家。一看他的孩子,我真是吓了一大跳,他怎么会瘦得像非洲那些饿得皮包骨的孩子!我就问他的岳母,她说她看不见她的外孙,她的眼睛是白内障。我说,到医院做个手术就行了,不麻烦的。她却对我说:‘我去了沈阳的医院,做这个手术要600块钱,家里缺钱我就回来了。’听了这话我和杜宪当时眼泪就出来了。我们把兜里所有的钱都掏出来给了她。等到出来再看他家住的房子,那根本就算不上是房子。可就是这样他还要承包一万亩的沙地……我们当时所有的人都给他家钱了,多少都是自己的一点心意。在拍摄过程中,我们真的是被这些人感动了一路。他们有句话叫:沙进人退,人进沙退。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能看到‘人进沙退’的实现。”

节目就是这样伴随着他们的行程录了一路也播了一路,而这一路走下来,留在每个人心里的东西不只是那些已经播出的片子或者是那些没有播出的素材,带给观众的则是一路上让人感动的事迹及风沙的残酷和人类的危机。而凤凰对生态的关注,不仅体现出了他们作为媒体应有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了他们对中华民族当今状态的一种揭示和思考。

凤凰卫视的这次行动以在帕米尔高原立了一块纪念碑结束,碑上写着八个红色的大字———“穿越风沙线纪念碑”,更特别的是碑上不仅列出了这次活动所走过的地方,介绍了整个活动过程,其中还有这样一段话:

“夏逝秋往,东征西归,摄制组对沿途丰富的文化历史,特别是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种草、与风沙抗争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进行了全方位的采访报道。回首东望,心潮澎湃,为造福人类的防沙事业祝祷,为风沙线上的人民祝祷,绿色永存,大地长青。”

这块纪念碑为整个的“穿越风沙线”画上了一个句点,但是它在凤凰卫视的历程中只能算是个顿号,因为凤凰把对社会对人类的关注、对中华的关心一直放在显著的位置,他们的电视行动远没有终止。

[责任编辑:王楠] 标签:穿越风沙线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