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中国汽车特别策划破冰篇 引入合资形成产业

2011年07月07日 14:27
来源:汽车人 作者:管宏业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如果说改革开放挽救了陷入困境的中国汽车业,那么“走出去、引进来”后的合资合作,则让这个国家的汽车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大多数人观念中,60年共和国建国史,以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

这样的划分准则对中国汽车业同样适用,不过它有自己的时间切入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成立的一汽、二汽填补了这个国家的造车空白,但它所生产的大客车和卡车主要用于运输和国防,汽车依然是被视为一种生产物资。据统计,1978年,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只有0.5辆,全球排名第140;轿车生产更是少得可怜,全国轿车加上越野车年产量不过5000辆,不足国外一家大公司一天的产量。今天看来稀疏平常的轿车,百姓基本无权享用,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更主要的是,不少国营企业在那时出现了经营危机,即使如二汽这样的国家重点工程,也陷入了入不敷出的窘境。

1978年,二汽“计划亏损”3200万元,成为湖北省和一机部系统最大的亏损户。建国30年后,中国汽车业走到了了必须寻找新路的关口。

观念博弈

同这个国家一样,改革开放挽救了同样陷入困境的中国汽车业。改革开放之初,汽车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大规模发展提上日程,开始了“请进来”或“走出去”的对外交往。

1978年,一汽用半年时间对日本11个汽车厂逐一进行对口学习考察,第一次引进了丰田生产方式;同年10月,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率领代表团来华,访问了大山深处的二汽,并最早提出“Joint Venture”的概念,采用共同投资、利益共享的中外合资的形式来经营。

尽管美国人提议不乏诚意,但合资公司概念的出现在当时无异是投放了一颗炸弹:就在不久前还是水火不容的敌我矛盾双方,怎么可能成为共同经营、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呢?据当时在二汽工作并参与谈判的李岚清回忆,尽管美国人说得有道理,但情感上还是觉得不可能。“你是大资本家,我是共产党员,我怎么可能同你‘结婚’?”

由于事关重大,合资提议的报告最终报请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各位领导传阅。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在简报中建议搞合资经营的内容旁,最终批示:合资经营可以办。这就是中国“合资企业”的由来。

有了小平同志批示这一“尚方宝剑”,国门迅速打开,中国汽车业意识到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技术差距。当时困扰中国汽车业的燃眉之急有两点:首先是必须解决生产管理和质量问题。第二是进行重点产品换型,这包括对一汽解放卡车的换型。

1978年,饶斌建议把“引进一条轿车装配线”放在上海,改造上海汽车厂,年产15万辆,大部分出口创汇。在获得国务院批准后,北京主管部门就向世界知名的几大汽车公司发出邀请电。

需要说明的是,改革开放初期,轿车产销严格控制,不允许私人拥有 。之所以动议引进轿车装配线,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出口轿车,赚取当时恢复经济急需的外汇。虽然从结果来看,随后轿车产品供应仍然是国内市场,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谁也不会预期,30年后的国内车市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新车市场,从现在的态势来看,不久很有可能会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车市场。

寻找合作伙伴的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从中国汽车业的发展需要来看,当时对外方的主要考量是:首先,要有先进的产品、技术和管理,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其次,愿意帮助中国共同建设完整的、具有先进水平的现代化轿车工业;第三,能够出口创汇,至少要外汇平衡;最后,愿意对合营项目配套零部件企业给予帮助。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中方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开出合作条件,实际上,这也就是被后人称为“用市场换技术” 的最初思路。

合资践行

尽管1978年制定的改革开放国策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国门,但这时的“改革开放”更多还停留在思想上的转变与铺垫,直到1984年上海大众成立后,中国汽车产业中的合资合作才有了示范的“蓝本”,改革开放才真正算是从理论走向了实践。

在经历了30年自力更生的奋斗之后,中国汽车人调整了一种姿态,开始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世界。1983年,中国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正式成立,同拈,第一批以CKD方式组装的桑塔纳轿车在上海汽车厂获得成功。以此为开端,中国开始以合资方式探索发展汽车工业新的尝试。自北京吉普和上海大众之后,广州标致成为第三家汽车合资企业。

1983年,毫无疑问成为中国汽车业的转折点。不仅合资企业这一新鲜事物率先落地,这一年里,中国汽车工业诞生了若干个“第一”,涌现了无数此前未曾见过的新事物。

1983年4月,汽车企业拥有了一定比例的产品自销权。这在今天看来也许有点笑话,但在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转轨的当时,这却是意义重大的第一步。

此前建立的一汽、二汽等企业尽管投入巨大,但每一辆车都是国家统一分配的“生产资料“,不具有市场流通的商品属性,导致企业在研发、生产的再投入长期不足。现代企业的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市场竞争、追逐利润等等所有特性,都不属于当时的中国汽车企业。

与外方合资经营,从此成为30年后中国汽车业的主线。这种战略重点的转向使得中国汽车业发生了根本性的结构变化。从大众开始,随后的PSA、本田、通用、日产、丰田等外方竟然有了反客为主的趋势,成为国内汽车大舞台上的主角。中方在“市场换技术”的自我安慰下,继续奉献着市场份额和对部分本土品牌和技术的放弃。

这种趋势直到21世纪初以后才发生改变,国内汽车界掀起一股对全面合资得失的反思,进而重新拾起对自主和本土品牌炽热的认识和需求,但那已经是后话。

在打破观念束缚,各地纷纷上马合资企业的同时,1985年,汽车工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原来束缚企业自主发展的条块界限被纷纷取消。一汽、二汽获得更多自主权,现代企业经营制度逐渐在这些30多年的老国企身上生根发芽。从那时起到今天,关于对汽车行业管理中政府角色的讨论与转变仍在继续,但从政府角色到企业角色的转变,已是汽车产业不可逆转的趋势。

而上世纪80年代初期第一批成立的3个合资企业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广州标致,也各自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命运历程。具有标志意义的北京吉普在苦苦支撑了20余年后,最终黯然离去;广州标致则让法国人明白,如果不放下所谓的架子,即使来得早也无济于事?但无论怎样,这些先驱者当时所遭遇和表现出来的不适应和不成熟,对于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提供了不无裨益的参考。

[责任编辑:刘延清] 标签:汽车 特别策划破冰篇 引入合资形成产业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