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者无惧磨砺 中国汽车工业之精神传承

摘自:凤凰网汽车 发布时间:2013.06.22 返回专题首页〉〉

摘要:与中国"五四"以来倡导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几乎一脉相承,工业精神的实质就是基于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在此基础之上,一个庞大工业群体所共同遵守的理念,在于其产业创造价值,造福人民,并以其理性、开放、创新的精神不断实现自身的进步。

当一个占据GDP超过7%的产业形成时,其从业群体的庞大与关联性,无疑会孕育一种别样的精神。尤其对在两代人的时间跨度中,就经历了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中国人而言,这种精神也许在60年前长春南郊的那一块碑石落地时,就已经悄然生发。

此后60年间,历经从无到有的骄傲、手工打造轿车的骄傲、计划经济的桎梏,甚至如红旗这样曾经作为中国汽车工业"明珠"的品牌停产,中国汽车工业在那个统购统销、按计划生产的年代曾经裹足太久。

但也是在此时,一种民族工业的担当、一个体系完整并具有自我意识的工业产业和群体,正以其一脉相承的工业精神,在水面之下默默积累。

汽车业的"一汽"烙印

一汽人总会自豪的向外人讲述自己充满骄傲的历史,一汽带给中国汽车工业的,究竟是怎样一种精神?或许那曾经达到半个长春市人口的13万产业工人无法给你详述,但纵观一甲子的历史,恒者之心必然是其中不可抹去的主题。

从苏联援建,到自力更生,从卡车到轿车,从合资到自主,一汽集团身上几乎浓缩了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与形态。可无数曾经效力甚至已经离开一汽的汽车人,都怀着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并以此成就一汽乃至整个中国汽车业今天的体量规模。

回溯历史,也许从清末的"产业报国"伊始,这种来自工业力量的恒者之心,就成为中国汽车人乃至整个民族工业的烙印,而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工厂、工业强国,乃至中国人创造的一切工业奇迹,无不由此发轫。

恒者行无止境,方能成就大器,或许耐住寂寞正是为了有一天能够一鸣惊人般地证明自己。如今的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有了太多值得骄傲的地方,但不能忘记的,则是一代代汽车人为此持之以恒的付出。

曾有业内人士将一汽集团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黄埔军校",或许从饶斌主导的二汽建设之初,这种"长子"的承担就已注定。时至今日,中国汽车工业的风头浪尖,仍有太多的焦点人物皆出自一汽,但那个静守于东北一隅的汽车企业,究竟有着怎样的胸怀,也许仍未有更多人可知。

饶斌、郭力、孟少农、陈祖涛、江泽民、李岚清、耿昭杰、竺延风、徐建一……,这样的名字可以一直排下去,在中国汽车工业艰难的成长历程中,他们无疑是英雄,也是这个行业精神的传承者。以此观之,无论如今1900万辆的市场规模,还是证快速赶超的工业实力,也许在那些披荆斩棘的开创者心中,都是恒者厚载之下必然实现的理想。

中国人的工业精神

对太多未曾经历那个火热年代的人而言,也许无法理解3年建成一座汽车厂需要怎样的付出。正如今天超过9000万的私家车主,也很难理解那个轿车需要凭票购买的年代,一群满怀理想的汽车人是靠着怎样的精神支撑。

这一切似乎正如曾经的中国人难以理解何为工业?这种不理解不仅仅是对技术的认知空白,甚至在提出"师夷技长以制夷"的民族工业之始,对于工业以及工业精神的本质,中国这个农业文明辉煌无比的国家,仍如牙牙学语的小孩般懵懂。

何为工业精神?上承欧洲自文艺复兴开始的契约精神、合作理念,下接工业革命开始的科学改变世界。其核心就是对科学规律的尊崇,对规则、制度、标准、流程的坚守。

这与中国"五四"以来倡导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几乎一脉相承,工业精神的实质就是基于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在此基础之上,一个庞大工业群体所共同遵守的理念,在于其产业创造价值,造福人民,并以其理性、开放、创新的精神不断实现自身的进步。

相比而言,中国的汽车人,无疑还要面对一个更具民族性的梦想,就是打造一个自主的工业体系,这也是新中国建国之初,第一代领导人面对困境仍全力投入工业建设的目标所在。

以此观之,中国人对汽车的理解,经历了从政治象征,到生产资料,再到如今回归交通工具本质的递进。而中国的汽车工业,也经历了政治象征、生产资料,到市场化导向的工业产业的同步进化。

只是对这个庞大产业链的从业人员,甚至曾经以政府身份参与其中的创业者而言,如今驰骋在公路上的每一辆汽车,都是中国汽车人工业精神的具体载体,而60年间的艰辛历程,也是在此精神的支撑、指导之下,走向如今傲视全球的产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