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者不息不止 曾经的"第一"与创新求变之路

摘自:凤凰网汽车 发布时间:2013.06.22 返回专题首页〉〉

摘要:或许可以说,在解决了从无到有问题的前30年间,中国汽车人正是凭借汽车这个产业沃土上生发的工业精神,以恒久坚持信念、理性开放心态,无时无刻地寻求产业提升之路,并最终为中国汽车工业此后30年间的爆发打下基础。

对那些中国汽车工业的创建者而言,60年历程中曾经的"第一"已经太多,正如此间曾经的艰辛磨砺一般,似乎都已成为骄傲的回忆。

但直至1980年代改革开放前夜,已经走过30年历程的中国汽车工业,仍旧困在"缺轻少重"的"小学生"阶段,其产业规模似乎都难以支撑中国汽车人蓬勃的工业梦想。

诚如1953年到2013年这一甲子的轮回,这60年间恒久不变的,是当年发轫的工业精神之下,中国汽车人一如既往的产业梦想,无论从卡车到轿车的飞跃,还是开放合作做大汽车工业规模,背后都可见中国人对自主汽车产业的追求。

曾经的"第一"

从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决定引入苏联援助,建造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以推动中国工业发展开始。历经张学良的民生牌汽车、阎锡山的山西牌汽车,中国人自主制造汽车的梦想终于有了落地生根的基础。

也是从此时开始,"第一汽车"这个颇具内涵的名称,成为伴随一汽集团至今的印记。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时,面对毛泽东手书的厂名,以饶斌、郭力、孟少农、陈祖涛为首的一批创业元老,也许一早就意识到,未来将有无数个"第一"诞生在长春南郊的这篇热土上。

建厂3年,一汽就交出了中国第一辆汽车——4吨解放牌卡车。1958年5月21日,一汽制造的东风牌小轿车进入东南海怀仁堂后花园,成为新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辆轿车。但东风轿车更多的只是具备了"中国能造轿车"这一政治象征意义。在东风轿车下线后不久,中国一汽开始试制"红旗"高级轿车。

仅仅过了3个月,1958年8月,一汽以克莱斯勒帝国C69为原型,造出了中国第一辆高级轿车红旗,为当年的建国10周年献礼。

从此,这个由时任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确定的名字,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心中与汽车最紧密相关的名词,其品牌影响力时至今日仍旧无人能比。

1959年底,红旗轿车第一次迈出国门,到民主德国的莱比锡参加了当时的国际汽车展览会。被权威人士评价为中国的劳斯莱斯。红旗不仅成为中国汽车的代名词,也由此进入世界名车行列。到1964,年红旗轿车取代苏联的吉斯轿车,被确定为中国人自己的"国车"、"国宾车",时至今日,红旗轿车仍在重大国事活动上成为代表中国的要素之一。

恒久改变之心

汽车工业的一甲子对中国人充满象征意义,从当初满是政治意味的解放牌卡车走到今天,中国汽车工业的60年路程,恰好可以一分为二,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汽车也一直被视为一种政治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今天如此市场化的私人汽车消费,在那个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但也正是前30年中国汽车工业看似封闭的艰辛探索之路,为如今自主品牌汽车超过40%的市场占有率打下了基础。这其中,或许在技术、人才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汽车人一代代传承的工业精神及恒者之心。

在此30年间,中国汽车工业也在悄然变化,一面是作为生产资料的卡车生产开始遍地开花,同时二汽(东风汽车)、上汽、南汽、北汽等如今的大型汽车集团也纷纷建立。一时间,几乎每个省都在建立自己的汽车企业,造就今天中国汽车工业格局的基础力量,正在悄然生发。

或许可以说,在解决了从无到有问题的前30年间,中国汽车人正是凭借汽车这个产业沃土上生发的工业精神,以恒久坚持信念、理性开放心态,无时无刻地寻求产业提升之路,并最终为中国汽车工业此后30年间的爆发打下基础。

一个可供参考的数字,是到上世纪80年代停产之前,红旗轿车一共生产了1540辆。而彼时中国汽车工业的总体规模,也不过十几万辆。这样的数字也许在今天不可想象,但中国汽车人,正是在此困境之下,面对计划经济曾经的桎梏,并没有沉湎于那些曾经的"第一",而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夜,默默积蓄着蜕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