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初成 轿车梦想磨砺渐行

摘自:凤凰网汽车 发布时间:2013.06.22 返回专题首页〉〉

不得不说,甚至在创建之前,第一代中国汽车人就表现出了极大的理想主义激情与踏实作风,这也成为"3年建成一个汽车厂"的最主要力量来源。

1953年7月一汽奠基的热情还未过去,上万人的队伍已经投入到一场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中去。3年时间,工厂土木建设与设备安装调试要全部完成,一个年产3万辆的汽车工厂实现产品下线。即使在今天看来,这样的速度也足够令人乍舌,而当时的一汽人,则是在外无供应,内无经验的前提下从无到有,其过程的艰辛可以想见。

三年建厂投产奇迹

一汽建设过程中得到全国20多个省、市的大力支援。工程整体规划当年,木工厂、辅助工场和热电站相继动工兴建,1954年进入土建高峰。来自祖国各地建设大军,为实现三年建厂忙碌奋斗, 1954年夏天的6、7、8月份下了44天雨,而工程却一天没停。

同时,饶斌还根据开工后的问题,做了《关于建立责任制运动的报告》,要求解决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和行政管理中各种问题,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在建厂工作进入高峰的1955年,土建工程、设备安装、生产准备,三条站线交叉进行,相互制约,出现很多矛盾。饶斌认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建厂进度。他及时明确提出,要解决好"三岔口"问题,在总厂和车间两级,建立三方面定期联系制度,协调关系,各尽其责,协同奋战。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饶斌亲自主持,确定了16卷的生产组织设计,把各个机构有机地协调在一起。

同年土建工程基本竣工后,安装工程也齐头并进,一汽三年完成建筑面积702480平方米,铺设各种管道86290米,安装设备7554台。 长春市党政军民对汽车城的建设给予大力支援。1951年至1956年,连续二年把市政建设投资的94%和84%用于汽车厂服务基础设施上,开辟了贯通厂区的创业大街、锦程大街、东风大街3条平行主干道,修筑了跨越长沈铁路与联接市内和厂区的宽平大桥。施工紧张时,长春有3万多人都曾义务献工,包揽全部临时用工。 终于在1956年7月13日,一汽如约下线了第一款解放CA10卡车。在7月14日庆祝会后,400多名劳模、先进工作者等,坐上新装配成功的解放牌汽车,组成报捷车队,与全厂职工见面,驱车向省、市委报喜。

全厂职工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中央大道,来观看自己亲手制造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许多人抚摸着车上刻着中国字的国产汽车,感到无比的喜悦和自豪。驾驶第一辆国产汽车的老师傅马国范非常激动,女司机王立忠更是引来人们羡慕的目光。

12辆报喜车绕厂一周后,浩浩荡荡驶向市区。长春市也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到处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成千上万的人站在道路两旁,争先恐后地目睹国产汽车的风采。人们不断向车队抛洒五彩缤纷的纸花,没有纸花的就拿高粱、苞米、谷子往汽车上抛洒。在市政府门前,人们的感情达到了更为炽热的程度,路被人海堵住了,连一道缝都没有,汽车走不了,只好在维持秩序同志的指挥下,用最慢的速度前行。此后,第一批下线的解放牌卡车,还参加了1956年的国庆阅兵式,之后一部分汽车在天安门被展出,无数群众争相目睹国产汽车

轿车梦想最初的践行者

但经历了"解放"的一汽创业者们,并没有停下他们创新的步伐,轿车这个被称为汽车工业"大学"科目的产品,才是中国汽车人最想要攻取的难关。

1957年6月,时任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将捷克送给他的一台司柯达轿车送到一汽做参考样车。8月,又有苏联"胜利"、法国"西姆卡"、英国"福特赛飞"等样车先后运到长春。参照样车,中国一汽提出了轿车试制以"仿造为主,适当改造"的工作方针,在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孟少农的带领下,确定了产品设计方案,发动机和底盘仿造"奔驰-190",车身结构仿造法国"西姆卡",汽车外型和内饰件则在"西姆卡"基础上做些改变。

1958年5月5日,中国第一辆自己制造的小轿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下线。生产编号为CA-71,正式命名为"东风"牌小轿车,从而揭开了我国民族轿车工业的历史篇章。

于此同时,为了中国汽车梦想实现而努力的显然不止一汽,1958年9月28日,上海汽车装配厂手工打制了第一辆"凤凰"牌中高级轿车。1963年,上海多家企业协作,在"凤凰"牌小轿车基础上改进,通过技术改造和攻关,实现了小批量投产,最终定型为SH760型"上海"牌小轿车。

到1958年8月,中共中央为建国10周年庆典,向一汽下达了制造国产高级轿车的任务。1959年10月1日,10辆崭新的红旗轿车在首都国庆庆典上首次公开亮相。从1960年代开始,红旗轿车的各项技术日臻完善,被制定为首长专车和外事礼宾车。从此,红旗牌轿车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远远超出了一种轿车品牌的含义。

1961年1月,总参、国防科委、一机部,将研制军事指挥用轻型越野车的任务,下达给北京汽车制造厂。经过对多种设计方案反复比较筛选,最终确定采用BJ210C型。6月,北汽试制出BJ210C样车,最终定名为BJ212,1966年正式投产。BJ212坚固耐用,价格低廉,维修简便,越野性能良好。此后数十年,BJ212不仅列装军队奔驰在祖国各地,也成为至今仍在销售的一代传奇车型。

从一汽解放投产算起,一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20年间,除了因为大跃进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1961年汽车产量下降外,中国汽车产量一直保持了增长趋势。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增长并不代表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相比世界汽车工业在此20年间的飞速进步,中国汽车工业反而拉大了差距。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汽车工业在轿车项目上马、对外合资合作的基础上,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从1975年汽车产量6万辆,到1980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22万辆。

与此同时,作为需要规模化生产才能体现优势的大工业代表,中国汽车工业的集中度开始提升。

2002年,中国汽车年产量325万辆,其中一汽、东风、上汽三家占比50%,军工系三家占比20%,9个省市的重点企业占23%。中国能够生产的车型,1990年就已是"重、中、轻、微、轿"的车型齐备,甚至在1992年中国汽车年产突破100万辆时,市场上已经是载货车、客车和轿车三分天下。

这其中,一汽集团作为"长子",不仅长期高擎商用车领域的大旗,也在轿车项目的生发过程中,借助合资合作,开始为下一轮自主品牌轿车的突破继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