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建设初期情况概览
新中国刚刚建立时,就在毛泽东的亲自指示下确立了建立自主汽车工业的目标。但在《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苏联开始援助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后不久,1953年6月初,一汽的建设计划遇到一些实际问题,主要是提高产量、追加投资和缩短建设时间,由原定的四年改为三年。为此,第一机械工业部向中央写报告说:"四年完成就有困难,三年完成更无把握;但是如果不这样亦有若干需要考虑之处,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毛主席、党中央决定召开政治局会议专门讨论一机部党组报告,并请段君毅副部长列席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一个工厂的建设问题召开专门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在会上一致支持汽车厂三年建成出车,并议决向全党发文,指示举全国之力兴建汽车厂。 这次会议后不久,1953年6月9日,毛泽东签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也是从此时开始,中央政府关于"通报全国,责成有关部门,对长春汽车厂的建设予以最大的支持,力争三年内建成"的指示开始落实。
与这个《指示》同时下发的,还有对一汽建设期间干部调配、设备制造、材料和物资供应、交通运输、党的工作、政治工作等内容的具体规定,中央还明确指出:"第一机械工业部党组每月应将长春汽车厂的建设情况向中央作一报告,重大问题应随时报告中央。"党中央专为一个工厂的建设发出文件,在中国共产党82年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也正是从此时开始,一场全国动员、三年建厂的举国事业轰轰烈烈地展开。
中央部委方面,建筑工程部陈正人、万里请示周总理后把建工部的主力,南征北战、抗美援朝屡立战功的建筑五师调往一汽工地;铁道部滕代远、吕正操亲自安排一汽的物资运输;邮电部特开了直通莫斯科的专线;外交部为一汽特设了四名信使;国防部长彭德怀亲自批示将仅有的5个随军汽车修配厂拨给一汽作为培训工人的基地。
人才方面,早在中央《指示》之前,中央组织部已从全国各地抽调从国外归来的相关专家50多名,厅局级干部150多名;之后,东北局抽调机关干部529名,江苏省抽调地委以上干部40多名,上海抽调的能工巧匠有近千名,除西藏、青海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抽调优秀人才支援一汽。 物资方面,150多家企业为一汽生产各种设备和器材,数以万计种规格、型号的材料、设备,从各个省市和70个重点厂矿向长春汇集,最多时一天有200-300节车皮的运量输往一汽工地。
作为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所在地,吉林省和长春市更是做出了巨大的努力。1954年初,长春市第一届党代会为支援一汽建设作出了决议,当年市政建设费用的95%、次年的84%都用来支援一汽建设。工程紧张时,长春市组织了3万多人的义务劳动大军,经常出现在长春西南郊孟家屯的工地上。九台县饮马河的农民送来的草帘子达29180片,一位老大娘把自己养的鸡下的几十个鸡蛋,送给建设者吃。
另一方面,苏联也为建设一汽提供了极大帮助。承担一汽设备制造任务的苏联厂家有200个,几乎包括了苏联所有著名的机器制造厂。从1953年7月-1956年7月,苏方先后派遣180多名教育、设计、土建、机械、冶金、动力、工艺、工具、技术检验、设备维修、生产组织等各方面的专家,培训工艺员、调整工等,来一汽手把手地指导中方人员。
与此同时,派遣赴苏实习生的工作随之启动,前后有518名。这其中江泽民是1954年从上海机电所调来一汽后赴苏联实习的,李岚清是最后一批赴苏实习生的团长。
这种"全民共建一汽"的风气甚至波及到更远的地方,江苏省陶吴小学的学生用课余收集废物卖得的50300多元(旧币)寄给一汽;江苏省崇明县(现属上海市)新东小学全体学生拣了22.5公斤稻穗,卖了3.66元(新币)也寄到了一汽。
一汽建厂之初,人民群众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图为万名一汽建设者在红绸上签名表决心。
按照整体规划,一汽的工程项目共106项,总建筑面积70.24万平方米,安装设备7552台,建造工艺装备2万多套,总投资6.087亿元,相当于当时中国每个老百姓出资1元。要保质、保量、如期建成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厂,有关专家说:"即使在中国后来的建设高潮中也实属罕见。"但是到1956年7月15日,一汽建设者仅用了3年就创造出了这样的业绩,成功实现解放牌卡车批量下线。
1953年7月15日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省长春市西南郊孟家屯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