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师生问答实录

设计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师生问答实录

在日前于北京科技大学召开的第六届“活数据+万联网+融智能+创新设计展览暨国际论坛”上,关注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发展的政、产、学、研等各界专家及北京科技大学多位师生接受凤凰网访问,畅谈可持续发展、创意设计、校园生活,展现了当代高校奋发昂扬的精神面貌,和敢于创新的实干精神。

文化部陈向红副司长谈到:本次展览参观是一次美好的体验,现在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人印象深刻。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有这么多投入教育的青年才俊、名师精英,工业设计系有这么多学生们充满创新、创业的热情,国家未来可期,强国梦想必成真。

英诺天使基金创始人李竹谈到: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方面,做了高质量的研究工作,他们注重产学研结合,在企业的落地场景直接做科研,比如无人驾驶车的人机交互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结合带来的一些创新,既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增强了动手能力,也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如果有完善的团队,可以做进一步的成果转化,成为创业的基础。

王鹏(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外聘副教授、英特尔研究院技术管理和战略合作总监)

问:您对这次展览有何感受?

答:我是学计算机的,觉得工业设计专业的作品展和我们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次的展览,每个人的视觉效果都很清晰,女生作品占比较高。整体的感觉,大家的产品和交互设计的水平已经很高、很国际化了,后续也许是更加个性化,作品与观众在情感方面产生更多联系。

问:您对产学研合作有哪些思考?

答:我觉得,产学研的合作,可以在水平的、垂直层面上分别展开。比如说,硬件模块层面、软件平台层面和应用开发层面;或在养老、教育、零售不同领域开展合作。我此前在论坛上分享的智能车、智能制造、无人驾驶、机器人领域,都有垂直的、全栈的合作机会。可以从短期的产品合作,到长期的研发合作。

问:谈一下您对展览的建议,和对北京科技大学的整体印象。

答:我和北科大的老师比较长的合作历史,包括优秀学生的推荐实习等,我和北科大有一种亲如一家的感觉,学生都很踏实,有学习的愿望、有自己的规划,给人的印象非常好,希望未来我们的合作可以更加紧密。展览、论坛中提及的数据驱动的智能性,还有智能城市和交通等议题,应用空间非常广,希望后续有更多面向落地和行业引领的主题去把倡议发出来,让整个生态的合作伙伴来共同创新。

江英(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优秀校友、+INJIANG创始人)

问:您对展览有何评价?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作品?

答:整体都挺好的。印象很深的是小铭国。我特别喜欢这件作品中图案的设计,既有中国风,又偏国际化。

问:这次回来,您对工业设计系的变化有哪些感触?

答:我上学时,有刚刚起步、开始走。但是现在,感觉特别成熟,大家的作品都比较优秀,可能渠道等各方面资源的都比较多。我们当时,没有太多资源,大二时才刚买电脑。现在,大家接触的信息比较多、想法也很成熟。

问:您对工业设计系的发展有何建议?您希望它将来的社会影响力达到什么样的层次?

答:希望工业设计系做到让全球的人都知道,当然,包括我在内的每个个体也有责任。因为,当你发展好了,你身后的学校也会因你而增光添彩。因为,你代表学校,也代表工业设计系,所以,当我们每一个个体都走到前面,对于整个系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相当于是一个招牌。我看到覃老师,以及系里其他老师都非常积极地推动工业设计系的发展,为大家所知。我也希望,学校和社会能够知道工业设计在未来的地位,也就此多给一些支持。

姚亮亮(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优秀校友,智米科技(小米生态链)产品经理、CEO特别助理)

问:参加这次展览,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答:最大的感触是很羡慕大家,学校给大家提供了这么多优质资源和展示的机会,很多同学在学业过程中就可以接触到国际一流的学术团体、前沿技术,实习、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到一线的互联网公司工作,真的为学弟妹感到高兴。我们读书的时候硬件条件没有这么好,大二时才有的手机、接触到电脑,很多知识、设备基础远不及现在。毕业15年,看着我们的工业设计系在覃老师及各位老师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变成独具特色,业界赫赫有名的院系,现在国内外各大企业都有科大设计系学子的身影,真心给大家点赞!

问:对学弟学妹们有哪些建议或忠告?

答:学习是一个过程,一方面掌握知识,一方面掌握学习的方法。现在时代的发展太快,我们在业界深有感触,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工作中需要,时代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快速获取知识,整理输出为己所用的能力要求很高。所以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把书包上的知识学习好,要更重视系里给大家提供的业界交流机会。系里铺桥搭路给大家提供了非常好的一流企业的敲门砖,要想让自己在企业中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就需要在学习阶段不仅跟老师学习知识,更重要学习思考的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职场环境中始终找到自己的位置。

另外,现在是一个技术爆棚的时代,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一方面是设计师对技术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考验着设计师对人性的洞察。如何合理运用技术,让技术更好的服务于人,很大程度上是设计驱动大放异彩的地方。我们在小米的平台,小米的5个创始人之一的刘德老师也是当年我们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的老师,还教过我们很多同学们,小米谷仓学院院长洪华老师也曾是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的老师,小米还有很多我们的工业设计系毕业的校友们。很多设计师担任CEO,把设计驱动做到极致,创造出与技术驱动完全不同的产品体验。这个过程中,让设计师在职业规划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对设计师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把眼界放开一些,专注设计思维及技能本身,同时也要了解需求,了解技术,理解从不同层面判定好设计的方式。才能让自己在未来的职场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张谦(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优秀校友、VR专家)

问:与您毕业时相比,工业设计系有什么样的变化?

答:变化最大的是硬件和软件条件。我们那时,没有这么盛大的场地,还有这么多嘉宾来做讲座和分享,提供学习的机会。同学们应该珍惜这些机会、资源,为未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做产品、做项目积累经验和资源。另外,在专业自身的专业性上,包括老师对专业的投入度,使大家在课业上、对世界和产品设计的认知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问:您对这次展览有什么感受?

答:这次展览,我觉得同学们做得非常好,大家对展览投入了不少心血。此前我在英国留学时,也是如此,毕设展上,每个人“武装”一个角落,最终形成一个很好的show。通过毕业展,把四年里所学习的东西的一个展示,不光对学生个人,对工业设计专业、对学校,都是一个很好的对外展示。大家也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向参展的观众营销自己的作品,同时也营销自己,营销自己的专业,学校,甚至于营销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

问:您对学弟、学妹有何建议?

答:最大的建议,就是形成独立思考的方式,掌握一套完整的方法论;然后,专注于专业、专注于未来,并对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产品、项目,有所了解和投入。这样,无论去工作、留学,还是继续深造,甚至于创立自己的项目、品牌,都有可能。只要有意愿、肯投入,必定有所成。你追求的高度,与你想做到的程度,加上时间、经费等所投入的资源,决定了最终是世界第一、全国第一,还是北京市第一、校内第一。所以,希望大家坚信 “我可以做到”。

问:您对咱们“活数据+万联网+融智能+创新设计”这一展览的主题有何见解?

答:这一主题应该也是同学们跟覃老师(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覃京燕)的集体智慧。覃老师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科技的前沿、主流文化的前沿,把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融会贯通,令人钦佩。希望同学沿着这个主题所指的路坚定地走下去。

王琛颖(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毕业生、依图科技交互设计师)

问:与您毕业时相比,现在学生的毕业展、机遇、环境等有何不同?您有何感触?

答:现在,本科生毕业展越来越专业,规模也越来越大,嘉宾也越来越重量级。很开心看到母校为工业设计的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传达自己的理念。这样的规模、持续时间,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都远超当初。我看到,这次展览有不少社会各界人士在看,这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是一个机会,让他们也有机会同社会各界有交流、有感悟。每一年的展览,对于真正有实力、有创造力、有想法的毕业生来讲,都是一个机遇。现在,大家接触的信息变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增多,北科大的影响力也在提升,大家的机会也更好,因此,大家也应更有信心。

问:您对学弟、学妹们的发展有何建议?

答:两方面。一,在学业上,要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很好地充实自己,找到感兴趣的方向,不断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工作以后,你会很难找到这样大块的时间,投入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之上。建议学弟学妹们在学业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进入社会,实习一段时间;因为,实习是你进入社会的一个台阶,是你了解社会、了解公司运转、了解如何做设计的一个窗口。因为,学校给我们提供的多是专业知识的储备;在企业,你会学到如何在职场与人沟通,如何更专业地 teamwork。

二,在生活上,我建议大家在上学期间抓紧时间健身,把自己身体调整到比较好的状态。因为,工作后很难抽出时间健身或运动。我就比较后悔当年没有抓紧时间健身,现在工作后还要为此专门抽出时间。

侯宪达(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毕业生、佐治亚理工学院就读)

问:参加这次展览,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答:感觉这次的展览,已经超越了国外的展览。相比于美国工业设计在实物产出上的难度,国内想要实现一个产品的设想相对比较便利。希望学弟、学妹越来越好,好好读书、好好学习。

问:您对工业设计的发展有何见解?

答:我本身在研究人机工程学,毕业后也想要回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我看到,传统工业设计正在慢慢转型,未来,定制化会越多,小批量生产会更为常见,传统工业设计受到威胁。但不要气馁,工业设计是所有事情的本源。

王在赫(右,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外聘副教授、ZAC Design创始人)

杜泽(左,ZAC教师)

问:您对校企间的合作方式,及设计师的培养有何建议?

答:希望校、企与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希望学生走到企业中,看看企业的设计流程。比如说交通工具,要了解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更有针对性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牵扯到能力,要回归到课程体系来说,这可能与传统教育方式有所不同,这是一种“魔鬼地狱”式的学习方式——先帮学生建立个人的品味和判断力,要想成为好的设计师,不能只会画图,这是底线;而后,建立独特的品味和判断,对于设计师的培训,我一向强调建立个人的自信;最后,培养沟通能力。我们见过太多国内学生,大部分比较羞涩,很难去表达和诠释自己。一个好的设计师,他除了有很好的能力、作品之外,更重要的是交流沟通能力。这对他未来建立人脉或者开展工作,都很有帮助。

问:您对这次来展览有何感受?

答:科技确实很重要。我希望有更多新的,不管是人工智能、创新设计,引入到我们的设计理念当中,让学生更多地走出来去了解、设计,而不是封闭在工作室里埋头画图/做设计。他们需要走到外面了解时下流行的东西,或者新的科技、资源来提升自己的设计。

问:您对这次展览的主题有何见解?

答:我觉得,主题(活数据+万联网+融智能+创新设计)所包含的词都是时下非常热门、流行,甚至是可能左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念。作为设计师来说,个人工作能力很重要,但也要结合趋势来做东西。因为,时代发展很快,如果跟不上形势,就会落后。在设计手段上,如果可以借鉴,不管是数据,还是物联网,进行创新,能大大提升设计师的工作效率,甚至能给设计师的个人设计品味带来更好的提升。

问:您对围绕产品本身的功能、人机、造型等的硬设计,和围绕文化内涵、交互、用户体验等的软设计,有何独到见解?

答:我只能说,用户体验很重要。不管是做造型设计还是做前瞻概念,都牵扯到用户体验、认知、情感反馈。比如说,我们在做设计时,造型所能传递的东西,不止是一个视觉化信息,它也可能带来一种情绪。情绪通过造型传递到视觉,让用户接收得到。

裴峰(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外聘副教授、新媒体艺术家)

问:当前的学术、社会环境中,设计在产生哪些积极作用?

答: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工作是发现问题,前者用实验去验证,后者用创作去表达;而工程师和设计师则是在解决问题。在当下的学术、社会环境中,快速的科技迭代催生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和新的社会生活、生产方式,这就使得研究设计的学者和设计行业从业者所承载的角色发生了激烈的变化。由此带来的积极作用是,要求学者和从业者更多地像艺术家一样敏感地洞察问题所在之处,和像工程师一样有更冷静、更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要对美学有思考和坚持。

问:如何通过设计解决一个个困扰社会大众的难题?如扶贫、环保、养老、儿童保护等。

答:参见阿尔巴尼亚刷楼总理用色彩夺回城市的故事,在抛开预算的情况下谈设计解决问题,那只能依靠美学的力量。

问:对于在国内已初见规模的社会设计,它的优势何在?您希望看到它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

答:受惠于中国人口红利,国内社会设计的受众面庞大,可以尝试的领域和可能性都比国外要多、大。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和人口结构都处于转型期,希望社会化设计可以在随之而来的新问题上发挥作用,为转型平滑顺利添一份力。

问:在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您期待媒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答:调查者,督促者。

问:有哪些组织或者个人,可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加入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来?

答:大到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小到个人,宏观如大数据采集和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具体如垃圾分类,都是各尽一份力。

覃京燕(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

问:当前的学术、社会环境中,设计在产生哪些积极作用?

答:当前设计在整合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洞察力引向社会问题与社会意义,在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三观意识层面,将战略格局与技术方向进行结合引导,在信息的十一个维度进行创新,将零和博弈转化为共生、共荣、共赢的非零和博弈。

问:在推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您所在的院校或专业有哪些案例和经验可与我们分享?

答: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自2002年开设界面设计、网络设计、交互设计、游戏设计等系列数字化技术驱动的课程,通过数字文化遗产和数字展陈的项目,人机交互设计和智能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在绿色IT领域进行深耕。从2003年至今,有欧盟可持续设计教育项目、国家重大专项材料基因大数据库项目、863项目污水治理平台软件开发设计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风险投资与可持续设计项目管理和国家社科基金文化遗产数字化及数字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等约20余项,以及一些企业项目进行可持续设计的研究。

问:如何通过设计解决一个个困扰社会大众的难题?如扶贫、环保、养老、儿童保护等。

答:设计是一种匹配、翻译的工作,在供需关系,以及人类精神与物质需求的关系中把握动态的平衡、均衡与制衡,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一直秉承公益之心,近十年一直在甘肃秦安等贫困县进行设计扶贫,通过设计推广扶贫品牌,如苹果、花椒、仰韶文化等的发展;另外,也承接了一带一路的数字化展示与信息可视化项目,推动文化交流。在环保方面,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针对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情况,进行净水器和空气净化器的设计开发,与美的集团合作,获得国际红点奖和iF大奖。在养老方面,我们一直专注于老人群体的开发,同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与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百度人工智能交互设计院、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英特尔机器人生态系统、驭势科技无人驾驶车、中国建设银行、用友商业智能等合作,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绿色IT领域做可持续创新设计的深耕研究与设计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问:对于在国内已初见规模的社会设计,它的优势何在?您希望看到它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

答:社会设计需要社会全体有意识地参与,在得到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关注后,意义更为重大。北京科技大学立足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万联网等高科技领域,思考技术如何赋能设计,研究值得信任的人工智能、从人文思考的人性关怀角度,设计作品,如对孤独症、自闭症、抑郁症人群的关注,对老人阿兹海默症人群的设计关怀等,还研究针对社会群体进行组织人格类型的分析计算,期待通过社会开源创新的模式,进行有用和有益的社会设计。

问:在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您期待媒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答:媒体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效应。期待凤凰卫视和凤凰网能够网聚人力,通过新型的社会契约,建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行为规范。大家齐心协力,越做越好。

问:有哪些组织或者个人,可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加入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来?

答:以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团队为例,在2015年参与欧盟可持续设计教育项目,同时也是世界可持续设计联盟LenS中国区成员。期待大家也多多加入,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王晓慧(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副教授)

问:设计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其未来何在?

答:设计经历了工业革命时期以功能与质量为核心的“经典设计”时代,进入了以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设计思维”时代,正在走向“计算设计”时代。“计算设计”基于数以百万计的实时需求,由大规模数据、人工智能和新的可视化工具等技术驱动,得以满足用户定制化、个性化需求。人工智能已经成为设计师的好帮手。一部分重复性的劳动、用户调研等大规模数据分析整理工作都可以由人工智能协助,让设计师将精力放在个性化的创造中。我们要做的是哪些工作可以被AI取代,哪些是弱人工智能时代不能作为的,需要设计来弥补的。

问:是什么促使您从计算机转身设计教育领域?

答:我从本科到博士都是学计算机的,2014年博士毕业后到工业设计系工作,好多人问我为什么?我想用设计的力量让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特别是传统行业,让人民从枯燥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工作得更开心。例如,设计并构建VR数字工厂,已成功应用于核电站、石化、检测仪器等工业领域,实现员工培训、产品售后等,解放劳动力。实现象牙雕的虚拟展示,将VR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本次毕设中,指导学生进行丝绸之路的可视化设计,利用可视化技术进行大规模历史数据的挖掘;与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作,指导学生设计用于虚拟人表情和动作生成的情感语料库,为算法提供训练数据;构建逼真的虚拟人形象,并设计应用场景,为技术设计合理的应用,这是设计所擅长的。

郭馨蔚(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讲师)

问:您认为用户与空间、技术与空间是何种关系?

答:“环境中的显示与交互”:布坎南(Richard Buchanan)曾提出“设计四阶”的模型,从符号化的图形设计,到工业设计中对物的定义,再到交互设计对行为的研究,其中第四阶段是对环境的关注。这也对应了诺曼(Donald Norman)在设计心理学中提到的情感的三个层次:本能、行为、反思。

不论是基于何种载体的显示媒介,我们对显示与交互的研究会逐渐超越我们对传统屏幕的定义。本次展览中我所指导的几组作品已在这个方向进行了尝试,比如畅敏丞同学的基于物理体验的交互装置设计,通过对人体感受器的研究探索了人与空间互动的新形式;王静祎和蒋均同学借助体感交互的机制,直观阐述了当下社会的热点,促使用户在信息环境中反思;张少焕同学在针对柔性显示应用的探索中,对显示媒介和交互方式的定义从二维的平面化展示扩展到多维空间的呈现。

科技的探索与设计创新之间始终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万物显示(DoT,Display of Things)的愿景近在眼前,当我们的设计对象及使用情境从传统屏幕扩展至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时,我们最终关注的将是用户与空间的关系,是技术与环境融合。人与自然,智能与情感的和谐共处同样也是信息文明时代发展的志高理想。

宋瑶(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讲师)

问:以绘本为例,如何通过设计进行情绪表达,引导情绪的正向调节?

答:情绪,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关注的话题。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是一种“过程性”的心理状态。无论起因严重与否,它都有触发、发展、高潮、回落和结束等几种阶段,不会终身持续。情绪的时效性也导致了情绪有另外一种属性特质,就是“交错性”。在一种情绪当中的人,可以通过另一个事件触发另一种情绪状态,它可能会影响当事人的初始情绪,让初始情绪更加强烈或暂时弱化,或彻底消除。

现阶段,我们绘本方向在探讨的就是如何通过文字和画面的设计让观者可以在短时间内经历触发、发展、高潮的“过程化”,以引发暂时的情绪感受,使之对现实情绪产生或加强积极情绪,或削弱消极情绪,或暂时遗忘,或达到对现实释怀的功能效果。对于学科而言,我们会针对“绘本的情绪表达”继续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继续在绘本创作的方式方法中寻找情绪触发的方向性和难易性,情绪发展的引导性和不间断性,情绪高潮的停滞性和延续性,以实现让观者可以正向调节情绪的功能。

喻蕾(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讲师)

问:设计要围绕什么进行?

答:我认为,设计所围绕的其实就是三个方面——Nature culture future。

Nature几乎是所有设计的源泉,像是高迪的建筑,从过去到现在,甚至是未来,自然都是设计师吸取灵感的源泉。而culture是人类文明的指向,也印证着时代的发展。从国际化的设计视角来看,更多的是culture mixed、culture adapt以及culture shock。Future其实就是sustainability(持续性),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议题。

问:如何用设计助力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答:因为我的研究方向是文化产业,所以我想从文化旅游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文化旅游可以带动整体文化产业及地方经济的发展。从政策的层面来看,去年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合并后成立了文化和旅游部,由此可以看到国家对文旅产业的关注和重视。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文化旅游讲求的是系统化的设计和策划,关乎到了文化元素的整合和发展,连同带动经济的发展,是系统工作,也是循环工作。而历史承载下来的文化印记散落在民间,如果只是习惯性地享用未经整合的星星点点,文化的现象会开始缩小甚至是消失不见。所以,文化旅游担负的是文化的可持续工作。文化元素的整合、链接、合作会很重要,它不仅会让文化产业整体扩大、传承,同时也能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最后想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对待艺术的初心始终是没有改变的,即是自然和本真,以及sustainability。这也要求我们的学生,也就是未来的设计师,不仅需要有专业素养,更要有爱心、责任和担当,清楚知道自我定位,并运用自身所学去温暖和善待这个世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