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11: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

目标11: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

在观念、商业、文化、科学、生产力、社会发展等的进程中,城市起着枢纽的作用。城市在最佳状态运行时,人们能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得到提高。到2030年,城市人口预计增加到50亿,因此要应对城市化的挑战,高效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方法不可或缺。

然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挑战,其中包括以何种方式在创造就业机会和繁荣的同时,而不造成土地匮乏和资源紧缺。城市常面临的挑战包括拥堵、缺乏资金提供基本服务、住房短缺、基础设施的下降和空气污染的增加。

快速城市化所面临的挑战,如固体废物的安全清除和管理,可通过既能让城市不断繁荣和发展,又能提高资源的利用及减少污染和贫困的方式解决,例如增加城市废物收集服务。我们期望的未来,还包括这样的城市:它能为所有人提供机会,并使大家都能获得基本服务、能源、住房、运输和更多服务。

事实和数据

  • 目前,全球有一半人口,即35亿人居住在城市,到2030年预计会增至50亿。

  • 在未来几十年,95%的城市扩张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 目前,有8.83亿人住在贫民窟,大多数都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

  • 城市只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但却产生了60%-80%的能源消耗和75%的二氧化碳排放。

  • 快速城市化给淡水供应、污水处理、生活环境和公共卫生都带来压力。

  • 截至2016年,90%的城市居民呼吸着不符合安全标准的空气,42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问题。全球超过半数的城市人口呼吸着污染级别高于安全标准2.5倍的空气。

具体目标

11.1 2030年,确保人人获得适当、安全和负担得起的住房和基本服务,并改造贫民窟。

11.2 2030年,向所有人提供安全、负担得起的、易于利用、可持续的交通运输系统,改善道路安全,特别是扩大公共交通,要特别关注处境脆弱者、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老年人的需要。

11.3 2030年,在所有国家加强包容和可持续的城市建设,加强参与性、综合性、可持续的人类住区规划和管理能力。

11.4 进一步努力保护和捍卫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11.5 2030年,大幅减少包括水灾在内的各种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和受灾人数,大幅减少上述灾害造成的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有关的直接经济损失,重点保护穷人和处境脆弱群体。

11.6 2030年,减少城市的人均负面环境影响,包括特别关注空气质量,以及城市废物管理等。

11.7 2030年,向所有人,特别是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普遍提供安全、包容、无障碍、绿色的公共空间。

11.a 通过加强国家和区域发展规划,支持在城市、近郊和农村地区之间建立积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联系。

11.b 2020年,大幅增加采取和实施综合政策和计划以构建包容、资源使用效率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抵御灾害能力的城市和人类住区数量,并根据《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在各级建立和实施全面的灾害风险管理。

11.c 通过财政和技术援助等方式,支持最不发达国家就地取材,建造可持续的,有抵御灾害能力的建筑。

注:本文摘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