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八十年代的夜,你可能要嗨个三天三夜!
商业
商业 > 商业 > 资讯 > 正文

穿行在八十年代的夜,你可能要嗨个三天三夜!

           

对于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讲,夜生活早就成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的人喜欢到夜店嗨个“三天三夜不停歇”,也有人享受在颇有氛围的小酒馆与友人小酌一二,或者去看电影,或者去吃火锅,要不就宅在家里刷剧看综艺……总之,夜幕拉下,不曾是日常喧嚣的结束,而是灯火通明的开始。

对很多年轻人来讲,似乎夜生活一直丰富如此,然而用时间的尺度稍微衡量一下就会发现,拥有这样灯火喧嚣的“不夜城”也不过是短短几十年的变化成果。或许那些在广场上载歌载舞的大叔大妈最有发言权,毕竟回到80年代,城市夜生活初兴,他们才是那个时代赶上了第一波潮流的潮人。

在歌舞厅、“家庭舞会”上翩翩起舞

如果80、90后问问父母辈年轻时的夜生活,想来有不少人的记忆中会有“卡带式录音机”。一个小行李箱大小的长方体,正上方一排方方正正的按钮,一个折叠式的提手,正侧面两个像眼睛一样的圆圆的大喇叭,夹在喇叭中间的是放置录音带的空间,开始播放后可以从透明的塑料外壳中看到内部不停转动的卡带。这正是当时最“潮”最in的设备。

80年代蹿红的“卡带式录音机”

80年代初,录音机刚刚开始在国内流行,经常会有青年——留着一头长发或烫着卷发,身穿喇叭裤,手拎录音机——他们成为当时街头最潮的达人。

当时最流行的拍照方式,就是带着录音机上镜

既是追赶潮流,又是在逐渐开放丰富的社会氛围之下,歌舞厅成了当时很多年轻人下班之后休闲娱乐的首选。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到在改革开放伊始一个歌舞厅对于市民生活的意义,更难想象当时舞厅里的火热场面。舞厅营业分早中晚场,去跳舞的基本什么年龄层次的都有,一般早、中场的客人年龄大多相对偏大,到了晚场,舞厅就成了年轻人的天下。对于当时居民的消费水准来讲,舞厅仍然算是高档次的娱乐活动。比如1983年在石家庄燕春饭店营业的歌舞厅就算是高档消费场所。

歌舞厅成了当时很多年轻人下班之后休闲娱乐的首选

还有许多人不去歌舞厅,而是约着一群好朋友一起到家里“开舞会”,谁有录音机就带着,谁家宽敞就去谁家,慢三、慢四、快三、快四都是当时流行的交谊舞步法。曲目既有如《喜洋洋》《花好月圆》这样曲调欢快的民乐,也有《大海啊故乡》《沂蒙颂》这样抒发故乡之情的抒情作品,不过要说最受欢迎的,还要数被称作“靡靡之音”的邓丽君的歌声。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后期,邓丽君的歌声已经在内地被悄悄传播,《美酒加咖啡》《何日君再来》几乎被人人传唱,1979年发行的《甜蜜蜜》专辑也被大量翻录成录音带,歌曲中的柔情蜜意与朴素自然的情感流露几乎俘虏了所有人的心,更是舞厅、家庭舞会上不可缺少的“必跳曲目”。

迪斯科

如果问一些当时的潮人还有什么舞步最流行,他们的回答一定还有迪斯科。这种源于美国黑人民间舞蹈和爵士舞的舞步与音乐形式,形式多样,自由奔放,可单人可双人,几乎很快带动场内热闹气氛,在很多舞厅也成为了中场的过渡曲目。1987年引进的美国影片《霹雳舞》更是把“手戴露指皮手套,身穿蝙蝠衫,高帮运动鞋,模拟外星人行走或擦玻璃”的情景“推广”到了城市的大街小巷。

电影《霹雳舞》

舍弃了文化偏见与狭隘思想,接纳新事物,需要的不仅是长远眼光,更要有博采众长的智慧,正因为此才使得八十年代的夜不那么沉闷,创造了一个文化丰富而令人怀恋的八十年代。

如果翻看当时的老照片,这些翩翩起舞的人们眼中流露出的既有纯粹的快乐,又有新奇的雀跃,正是对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精神风貌的真实展现。最令人感叹的是当时人们的思想经过摸索与挣扎后,燃烧起来的对流行文化与新鲜事物的接纳、传播与学习的热忱。人与人之间通过更丰富的夜生活方式连接起来,相互交流,释放个性。

体育场搭棚过夜也要看到电影

广州中华电影院八十年代电影票

要说在80年代还有什么娱乐活动能够与跳上一支交谊舞相媲美,那就要数看电影了。80年代初,中国的电影市场开放没多久,人们对电影的热情也是空前高涨,电影票价一般在1角到5角之间,就当时的工资水平来看,并不算特别奢侈,不过除了去收费电影院之外,更加受欢迎的就是不用掏钱的露天电影或者是单位包场电影。

小小的一张薄纸上简单地标明电影场次与座位号,电影院里座位并不十分舒适,音响效果也很难与当下比肩,与现在随时随地就能在网络上查到影讯不同,人们获得影讯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当地电影院售票处的信息与手绘风格的电影海报。这些让当代人会“差评连连”的顾客体验在当时人眼中并不算什么。那些一票难求的上映电影才是让每个人回味无穷的记忆。

电影《庐山恋》海报

《庐山恋》可以说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大片,影片中不仅完美的呈现了庐山的景色,让人犹如身在景中,新颖的爱情故事题材、在当时颇为罕见的吻戏、多样的服装,几乎让每个人都沉醉于此。女主演张瑜作为新人,在电影上映后立马成为一代观众的“梦中情人”。这些现在看来似乎并不算突出的电影特点,在改革开放初期,生活风气仍然较为保守的中国却足以为观众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张瑜后来还曾回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穿着仍然是相对保守的列宁装,并不如电影中那么时尚,因此在电影里拍泳装镜头时总是放不开手脚,觉得不好意思。

《庐山恋》剧照

电影专家章柏青曾撰文回忆80年代电影院摩肩接踵的盛况。当时为了看一部电影,农民纷纷进城,挤爆了县城的所有旅社,只能在体育场等公共空地上支起塑料棚过夜。1979年复刊的《大众电影》更是成为当时最热销的读物,据说该社的记者在当时手持一摞《大众电影》,就好像拿了通行证,买车票、找旅馆都畅行无阻。

80年代《大众电影》杂志封面

80年代初,中国电影的内容与主题几乎是与中国的社会与历史紧密相关联,电影的着眼点也都放在人民大众的生活、愿景、柴米油盐与喜怒哀乐之上,这种贴近感让观众即在电影中体验到了不同于自身当下的生活,又深深与电影中主人公所抒发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人们好像在电影里看到了自己又看到了历史与现实,因此才会出现许多电影播几场就去看几场的“死忠粉”观众。

80年代首都电影院

文化娱乐生活仍待发展,电影院在改革开放初期无疑成为了夜生活最佳的落脚点之一,到了八十年代末,一些大城市的位于繁华地带的电影院甚至还有通宵电影场,从晚上10点开始,连着播四五部电影,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六七点才散场,这样“疯狂的刷片”既是人们对于多样文化的渴望与追求,也得益于国家创造了越来越松范的社会文化发展环境。八十年代电影的蓬勃发展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舍弃了七十年代意识形态浓厚的“样板戏化”电影风格,选择从现实视角展现真实情感,也正说明了舍得促成选择,选择彰显智慧,这才有了后来中国电影的蓬勃。

有卡拉OK,夜晚可以很OK

1971年,日本人井上大佑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卡拉OK机,被称作“卡拉OK之父”,如美国《时代周刊》的评价,他“改变了亚洲的夜晚”。到了80年代的后期,日本卡拉OK逐渐流入内地,一时间风靡街头。与现在在KTV包厢里唱歌跳舞,喝酒吃爆米花不大相同,最初更加流行的形式是露天卡拉OK。

井上大佑

一到夜里,一台电视机、一台影碟机、两个大音箱、几个带线的麦克风摆上街头,旁边往往跟着几个烧烤摊、大排档、街边小吃摊儿,这在当时成为最流行的市民街头娱乐项目,自娱自乐的人一元钱唱一首歌,唱得怎么样也不以为意,重在参与、抒发情感、但求乐呵。

街头卡拉OK

曲目中许多的中国台湾、香港歌曲都是风靡一时的金曲,比如郑智化的《水手》《星星点灯》,王杰的《一场游戏一场梦》,陈淑桦的《梦醒时分》,在这些满是思乡、追忆与感伤的歌曲伴奏中,唱歌的人投入情感,透过麦克风唱唱自己的人生,尽管很多时候调不成调。

谭咏麟的《卡拉OK 》MV

正如谭咏麟歌中唱的:“不管喜和悲,卡拉永远OK /伤心到半死,卡拉也会OK /高声唱尽心中滋味,自己安慰自己/永远OK 永远OK。”

不过这种街边露天卡拉OK的娱乐活动很快被“卡拉OK夜总会”抢了风头。

1989年2月9日,《文汇报》报道,自从上海市在半年前开了第一家黄楼“卡拉OK”夜总会之后,这一形式逐渐风靡。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豪华卡拉OK出现,露天卡拉OK也逐渐退居到城市的边缘地带,消费人群渐渐变为外来打工者为主体,后来大陆歌手陈星的一首《流浪歌》更是唱出了打工者的心声,“走啊走啊走啊走啊/走过了多少年华/春天的小草正在发芽/又是一个春夏”,歌词质朴,却无意中代表了城市发展中新的参与者的生活际遇。

歌手陈星的一首《流浪歌》唱出了打工者的心声

卡拉OK几乎可以看作是当下流行的KTV的最早雏形,从街边露天的形式,到如今光彩炫目的包厢,夜生活的内容不断丰富,多元,也满足了更多人更加多样的需求。

人们在这样蓬勃的文化环境中,解放自我,跳出自身的局限,将智慧与生活相结合,激发了无限的创造力与生产力。80年代越来越丰富的夜生活远不止于上文所述,西餐厅的引入与开放、私营饭店的增加、夜市的扩大、个体户经营的小买卖、日本美国电视连续剧的引入、综艺节目的种类越来越多等等,夜间不再是曾经的寥寥之态。夜生活的丰富实际上是当时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态的最佳体现。

每个人生活层面的每一点丰富,不仅说明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广,经济发展的保障让每个人选择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从点到面,个体生活质量的提升,反映的正是国家的发展的稳健,每个人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国家的时代风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西农民驾驶着自己的拖拉机,欢呼“三中全会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迈出了向未来前进的第一步,到今年这四十年中,国家几乎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看80年代,不少人都会有恍惚之感。不同于小国,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面临问题之复杂,需要突破的难关之多,如何选择,如何发展,国家的每次选择,最终的落脚处都在于百姓生活的每个细节之中。四十年里,十多亿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如何因为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发生变化,我们的成就不仅是数据上的小康,更是切实的从生活中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创新、勇气、突破,这是几乎是贯穿整个改革开放40年的主题词,四十年弹指间,锐意改革的勇气带领着国人一路向前,每一个路口、转折、机遇面前的选择都闪耀着中国智慧。各行各业在充满活力的开放政策带动下经历多次变革期,一路走来所有的改革成就最终融入普通大众的生活之中,它们影响着社会发展进程,也见证了国富民强。

智慧,激发速度,跨越边界,成就自我。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正是中国智慧的最佳体现,从无到有,从慢到快,在成就国家品格的道路上,改革永远进行时。大到国家,小到企业与个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每次取舍与选择最终凝成了“舍得”智慧。

智慧的背后是选择,选择的背后是舍得。正如舍得酒,以“舍百斤好酒,得二斤精华”的智慧酿造,为消费者奉上精益求精的生态美酒,唯取舍之道,方得尊贵品质。

舍得,致敬改革开放的中国智慧!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