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凰网商业 > 商业

建筑里的哈尔滨:新旧共生,亦或尴尬?


来源:凤凰商业

2018年1月,零下十五度的傍晚到达哈尔滨,当地人说这个温度属于“暖和”的概念。从南方而来的我们却瑟瑟发抖,感受着这辈子少有的“冻感时刻”。1月4日,吉

2018年1月,零下十五度的傍晚到达哈尔滨,当地人说这个温度属于“暖和”的概念。从南方而来的我们却瑟瑟发抖,感受着这辈子少有的“冻感时刻”。

1月4日,吉林松源地震,却把两百公里外的哈尔滨推上了微博热搜榜。这段时间“雪乡宰客”的新闻更是铺天盖地,东北旅游遭遇了空前的舆论大拷问。哈尔滨街头,关于雪乡的旅游推荐仍随处可见。作为黑龙江省会、中国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中国特大城市的哈尔滨,承载着东北这片区域的荣光,也共同承受着所有不友好的质疑和诘问。

哈尔滨城市形态的开端,是1903年建成的中东铁路,这条沙皇俄国为攫取中国东北资源,称霸远东地区而修建的铁路。随着中东铁路而来的是大量的资本,繁盛的工商业和数十个国家的侨民。自此,哈尔滨街头一栋栋风格各异的建筑拔地而起,文艺复兴、巴洛克、拜占庭式、哥特式、折中主义等等建筑风格遍布城区。哈尔滨也因此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建筑文化深深影响着这座城市。

二十年前,张航(化名)从老家长春来到哈尔滨求学,这位建筑系学生刚来到哈尔滨,就被这里风格独特的建筑吸引了。从学习到工作,再到结婚生子,他也彻彻底底成了哈尔滨人。如今的张航已是哈尔滨某重点大学的建筑设计院院长,变身这座城市的建设者之一,与历史上的哈尔滨惺惺相惜,更与现代和未来的哈尔滨息息相关。

历史影响不断衰弱,城市在向前发展,越来越多新建筑出现,哈尔滨也呈现出新旧建筑混合的形态。在千城一面的时代,哈尔滨该当何去何从?新旧建筑到底是和谐还是尴尬?建筑师的视角里,又如何重塑哈尔滨?为此,我们和建筑师张航进行了一次对话,以期找到一些答案。

不能为强调特色而自创风格

凤凰网:哈尔滨因为汇聚了不同风格的建筑流派,也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这种多元的建筑文化对哈尔滨是什么样的存在?

张航:建筑文化是哈尔滨城市文化构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特殊的历史进程形成了哈尔滨独特的建筑艺术。多种建筑风格在很短的时段里(几十年的时间在一座城市的发展史中肯定是很小的一段)杂糅在一起,并且随着时间的沉淀最终和谐地伫立在一起,中央大街就是最典型的说明。相对于中国其他城市,哈尔滨不仅历史建筑,而且包括大量新建建筑都让这座城市呈现出浓郁的欧陆风情,因而哈尔滨被美誉为“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在建国初期哈尔滨还是很洋气的。

凤凰网:哈尔滨的建筑可能真的很有异国情调,经常让人产生自己身在国外的感觉。但是这种特色,是“中国”的吗?是哈尔滨的吗?有时候都说不出哈尔滨自身的特色了。

张航:什么叫做特色?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反映出城市所在地区自然山水特色的可以称之为特色,比如说滨海城市或山城,反映民族特点的也可以称之为特色,比如说各自治区城市,而对于哈尔滨这样由于被殖民或者通商,导致西洋建筑比较多的城市面貌,肯定也可以称之为特色。你提到的所谓失去特色,或者疑惑这是不是中国的特色?肯定是由于国内很多城市在新区建设中,毫无依据地选择欧陆风格,进而形成大量所谓的“欧陆小镇”这种现象。作为一名建筑师,我个人不赞同随意地模仿或者“创造”欧陆风格,我们如果在设计中采用欧陆风格,一定是基于项目本身或者项目所在地跟“欧陆”有必然的联系,比如说历史上欧陆风格确实很深刻地影响过这里,留下过痕迹才行。哈尔滨的建筑特色是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点点积累的,有早期俄国和白俄罗斯侨民的影响,到这里做生意的东欧其他国家侨民的影响后来日本人的影响,解放初期苏联援建的影响等等。对于这座城市来说,这都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城市面貌,也影响了城市生活的方式。所以哈尔滨的欧陆风情建筑记录和见证了一段历史,因此这就是哈尔滨的特色。它已经成为哈尔滨城市生活的背景和场所,为这里的人服务,所以不必由于它长着一副“洋面孔”就怀疑它不是我们自己的特色。但这座城市的特色确实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比较大。

新旧建筑可冲突也可融合

凤凰网:如今各种现代建筑出现在哈尔滨街头。和俄欧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现代建筑的出现不会一下子冲击原有建筑吗?新旧放一起总容易不协调。

张航:从建筑师角度来说,总是希望创作符合当代特征的新建筑。但对于一个历史文化浓郁的城市,尤其在核心区或者保护区还是要尊重原有老建筑进行创作。国外如巴黎、伦敦的老城区内,多数建筑都是尊重原有城市肌理、城市风貌进行续建,整体就非常和谐。但并不是老城区完全不能有新风格的建筑,包括我提到的巴黎和伦敦在老城区也有很多新锐建筑,建成后跟老城衔接得也非常好。但这里有一个城市基础条件的问题,我说的基础条件是指传统建筑对于城区风貌特色的控制能力,比如说在一定区域里,老建筑所代表的历史风格涵盖了80%的建筑形象,那么多几个现代风格的建筑并不能对该街区的风格产生影响,甚至可能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而对于一个历史风格不占据掌控优势的街区,逐渐增多的新建筑只能逐渐淡化传统风貌,而新风格之间也可能缺少呼应的默契,最终导致老风貌消失了,而一时的新建筑也不够新颖了,最终形成杂乱无章的局面。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哈尔滨在老城区里,尤其在一些保护建筑旁边建设了很多新建筑,其设计手法上对老建筑不够尊重,因此产生了很多不和谐的城市画面。

普通百姓理解不了大剧院很正常

凤凰网:说到新建筑,哈尔滨大剧院就是新地标。但是建在远离市中区的剧院,有市民吐槽说很难起到普及高雅艺术的目的。大剧院的存在是不是鸡肋?

张航:我认为大剧院是设计得非常成功的作品,一部分普通大众对它形象的不认可,我认为是大众的审美还需要提升。包括建筑艺术本身,也是为提升大众审美服务的。虽然社会上有一些对于其形象的负面评价,包括我身边的亲属中也有觉得设计得不怎么样的,我觉得是整个社会群体的审美提升还任重道远,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是能够理解的。

至于说大剧院比较远,这个能在城区当然最好,只是老城区恐怕没有地方。在新城区我觉得还算还可以,稍微是远了一点,普通老百姓过去不是特别方便。但同时又看到一个现象,举办各种演出的时候,过去的人也有很多,大家还是有需求的。

另外本身大剧院就是偏高雅艺术,离普通百姓就有一定差距。整个建筑审美也不是常规审美可以理解的,因为形式又是流线形式,不是常规几何性,普通老百姓还是喜欢中规中矩,大气、官式建筑就会觉得气派,对于这种新建筑普通百姓理解不了很正常。

新老建筑应该尽量分开

凤凰网:其他文化在衰落,或者成为历史的时候,但这座城市还要继续发展。在新旧交替里,哈尔滨以后的城市形态真的有些难以想象。

张航:未来你要成为领导,你就会认为老东西没有用,就主张把它拆掉,‘这已经很旧,没有什么用,为什么还要保留下来,总是会有新的,为什么不用新的呢?’但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每一个阶段都应该留下一些痕迹,对这个城市留下痕迹,就好象发生的所有过往留下照片和记忆一样。

城市的记忆是什么?好像这一块是这个年代产生的影响,那一块是别的年代产生的,然后让每个城区有各自的特点。新建筑要有,如果对于老城区足够尊重,能够跟“老”环境相融合,那就在一起共生,如果新建筑要表达足够张扬的个性,就应该再开拓一片“天地”供新建筑发挥,不适合简单堆砌在一起。

凤凰网:这样会有两个城市的感觉。

张航:是的,新老城区的面貌是会显著差异的。比如北京二环之内就应该是老北京的样子,建筑功能可以更新,但形象上保持老皇城根的样子,充分保留历史城区的面貌。很多建筑师,包括我在内都认同这样的看法,可惜只是个想法。如果要新的怎么办?往外搬,保留一个老城区。巴黎和伦敦也是,老城区还是原来的样子,新区另外打造。我主张新老还是尽量分开,但这里的新是指在风格上很难与老建筑统一协调的新,不单指建成时间。

凤凰网:现在很多建筑就是建了,可能所谓的70年就拆了再建也无所谓的感觉,不会说成为经典,有些保留下来的也只能成为危房。房子好像拆得挺随意的。

张航:我觉得要鉴定其是否有艺术价值。城市里有些建筑,满足了使用功能,但实际上艺术水准各方面很丑,这个不可惜,该拆掉。但再建设的时候要尊重周边环境,我想强调的是老城区里的更新,补上去的也应该尽量跟老建筑看起来应该是一伙的。如果每一栋建筑在自我更新的过程中都不呼应一下邻居,那么等到第二栋建筑,第三栋建筑……最后大家的默契没了,看起来也就不在协调了,城市面貌乱了,特色也就没了。

哈尔滨城市形象应该由专业人士指导

凤凰网:从来上大学时看到哈尔滨的城市,这种感觉跟你现在是一个建筑设计师,再看这个城市的话,城市变了吗?还是说你自己变了?

张航:刚来的时候更多是新鲜感,会觉得这个城市很有特色。二十年过去了,对这个城市已经有一定认知了,我也是这个城市建设者,从专业角度来说我认为有一定责任感,我希望可以做得更好,有一些贡献,这也是我职业的一部分,我希望我参与的每一个项目都可以对这个城市面貌有所促进。原来属于旁观者,现在我是主人翁,这种责任感更强。

凤凰网:从主人翁角度,哈尔滨目前阶段的建筑文化,现在是新旧融合交替,还不够好的地方在哪里?

张航:城市面貌的呈现固然主要依赖于具体设计师的审美和能力,但我们在城市形象的管理方面还缺少些系统性。当然这绝不是哈尔滨这一座城市的问题,当前我国很多城市都面临这这样的问题。我所说的系统性,是指我们在决策单个建筑的形象时,往往没有放到城市环境中去思考,考虑新建筑与邻居的关系,与整个街区的关系。所以往往导致一大堆欧陆风格建筑站在一起却不怎么和谐。

凤凰网:这样看的话,哈尔滨能怎么办?

张航:我认为可以出台更为详尽的城市设计导则,用于督促建筑师在特定街区从事设计必须尊重的原则和要点。指导新建筑如何跟整体城市形象和谐,这是当务之急。当然有关部门已经完成部分街区的城市设计导则,据说覆盖其他街区的导则也正在编制。

采访手记:

建筑文化,是一个地域,一座城市面貌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城市文化至关重要的部分。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座座城市伴随着高楼大厦成长。追求速度、高度、效率的氛围下,大多数城市的建筑似乎缺失了文化的传承,也少有创新的建筑文化,中国城市“千城一面”也十分令人诟病。哈尔滨由于历史原因,其自身建筑文化丰富,不能说是中国城市的代表,但是哈尔滨同样面临着新旧问题,如同许多城市面临着“拆”和“不拆”,建什么,建成什么样等等这些抉择。张航强调的新旧分开,一则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二则更自由地创新,这或许适合哈尔滨,但中国其他城市又该如何找到适合的路径呢?

建筑和车都要讲究美和实用性

凤凰网:建筑和车子其实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建筑师看一辆车,会不会也像看一个房子一样?

张航:两方面,车第一得能开,功能性一定要好,包括操控性、安全性,房子也一样,首先要满足功能,人住在里面要舒服,如果不好用这就是一个失败的房子。第二需要美观,车子要漂亮,房子也一样,也需要漂亮。要强调美跟实用性,因为建筑一定要讲实用性,建筑本身就是一种应用的艺术,车子也是一样,首先要满足实用功能。

凤凰网:都说每个设计都有自己的设计语言。那建筑和车子是否有什么共通点?

张航:设计是相通的。车辆性格、建筑性格也是一样,比如你设计一个SUV或者越野车,因为路况比较复杂,就需要更强悍一些。你设计一个在城市使用的,可能就更需要操控性更好,看起来更精致一些。建筑也是一样,如果你是在旷野设计一栋建筑其形象也需要相对粗犷一些,跟广阔的环境相对话。而在如果在城市核心区、CBD设计一栋建筑,就需要照顾周边建筑长成什么样?也许会像一个人出现在晚会时,需要穿着光鲜靓丽一些,所以可能就需要用相对高档一些的建筑材料。

每个设计师性格不一样,审美不一样,设计风格也会不一样,我更倾向于比较朴实,不花哨的,实在的设计,我希望我设计的的建筑在环境中能柔和一些。就好象与人相处时呈现出来的温良与谦和。我希望建筑给人的感觉不生硬,也不冰冷,而是给人一种很温暖,清新的感觉。

采写:黄雪丽、何加劼

摄影:何加劼

[责任编辑:黄雪丽 PSY054]

责任编辑:黄雪丽 PSY054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2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2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2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2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2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2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2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2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2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2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2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2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2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2